
获得拉面大赛一等奖的韩文德在比赛中。 记者胡冬冬 摄

在韩索力么乃心里,一碗拉面,是各民族交融的典范。

拉面大赛现场。
◎一碗拉面,用的面粉出自汉族同胞种的小麦,熬制的鲜汤来自藏族、蒙古族同胞养的牦牛,用的调料是撒拉族同胞栽的花椒、辣椒,回族等同胞用自己的双手拉出了这碗面
◎比赛是为了大家能坐在一起交流学习,看看别人是怎么做拉面的,一起干好拉面事业。这碗面是致富面,也是和谐面、幸福面
“今天,大家要把多年的手艺拿出来亮亮。”5月25日下午,在光谷的一家酒店内,28岁的青海撒拉族小伙韩索力么乃在给选手鼓劲时说道。
韩索力么乃是大赛的发起人。从2022年至今,他发起的拉面大赛已举办三届。他在武汉开有4家拉面门店,并创立“青隆十八子”牛肉拉面品牌。
大赛设一等奖1名,二等奖3名,三等奖10名。24位选手分成三组,每组8人。选手系好围裙,拎着事先准备好的面粉依次走向赛场。每组比赛20分钟,他们要在10分钟内和好面,10分钟内拉出5种拉面。
选手先将面粉倒在案板上,撒盐给面粉增筋,再反复多次到倒水将面粉搓成面絮子,再将面絮子揉成面团。只见他们左右手交替,反复将面捣开再折叠,直到面团被揉得柔软又光滑。之后,他们两手握住面的两端,将面团抻拉展开。
“啪、啪、啪”……选手把一团面重重甩在案板上,三拉两缠之间,拉出了二细、三细、毛细、二宽、韭叶等粗细不等的5种拉面。
“4号的盐放少了,面都抻不开”“11号拉得不错,每一根面都匀称”……观摩者都是做拉面的行家里手。他们来自青海或是甘肃,有回族人、撒拉族人、东乡族人和汉族人,他们都在武汉经营拉面生意。
1小时后,三组选手比赛结束。30岁的韩文德一举夺冠。他说:“这次能赢,全凭自己和面经验丰富。”他和面只用了6分钟。他告诉记者:“十多年前,我学拉面时,没有和面机,要纯手工和面,练就了一身和面本事。”
韩文德在光谷开了3家拉面馆,一年利润近90万元。十多年来,他的店坚持每天早上8:00营业,晚上10:30关门,他和家人几乎没有休息时间。比赛拿了第一名,韩文德获得的奖品是10袋面粉,每袋重25千克。他的3家店两天就能把这些面粉用完。
朱国文做拉面已有23年,他1分钟可以拉出6碗面,他拉得最细的面甚至可以穿针引线。赛前,他抱着夺冠的冲劲,但最终只获得了三等奖。他说:“手工拉面就是这样,每一次拉出来的面都不一样。”他这次发挥稍有失误,和面时盐放少了,导致拉面不够筋道。
撒拉族小伙马木汗买的拉面馆开在武汉职业技术学院校内,这是他第三次参加拉面大赛,第一次获得二等奖,第二次状态不佳未能得奖。得知今年的大赛如期举行,他想挑战自己,就又报了名。说起自己的拉面,他很自信,说:“我不敢说自己的拉面有多好,但学生们都说我们家的拉面最好吃。”这次比赛他获得三等奖。他总结道:“没有拉好,面还是有些不均匀。”谈起连续3年参加拉面大赛的收获,他说:“学到了别人拉面的诀窍,也见识了老乡们的经营思路。”
8位评委既要看面和得好不好,也要考量面条的粗细是否均匀。
1个月前,韩索力么乃召集大赛组委会成员商讨评委人选,推选评委有两条标准:“首先要有拉面经验,在老乡中有名望;其次要关心拉面,对拉面有情怀。”大家投票推选了8位评委。他们中不少人都是干了20多年的“老拉面人”,还有人创立了自己的拉面品牌。
8位评委从和面、揉面、抻面、面条粗细均匀等方面进行评分。“拉面做得好不好,我们一看就知道。”评委马达吾代时不时感叹,“技术好的年轻人真不少。”
评委马生库在武汉做拉面20多年。他说:“每个师傅拉出来的面都不一样,每家店做出来的拉面味道也不一样。”他认为,举办拉面大赛不是为了评奖,而是为了大家能坐在一起交流,看看别人是怎么做拉面的。
当天,在武汉经营拉面馆的280多位老板带着员工来到比赛现场,大家坐在一起聊最近的生意情况,聊熬汤底时需不需要加只鸡提鲜,聊各家辣椒油里都放了什么佐料……这也是韩索力么乃希望看到的场景。
韩索力么乃来自青海化隆县。十多年前,父亲韩哈山把家里的牛羊卖了,凑了5000元,带着韩索力么乃来武汉投奔做拉面的远房亲戚。如今,他在武汉开了4家门店,创立了“青隆十八子”牛肉拉面品牌。
韩索力么乃告诉记者,一碗拉面不简单,用的面粉出自汉族同胞种的小麦,熬制的鲜汤来自藏族、蒙古族同胞养的牦牛,用的调料是撒拉族同胞栽的花椒、辣椒,回族等同胞用自己的双手拉出了这碗面。这碗面是致富面,也是和谐面、幸福面。
谈起举办拉面大赛的初衷,韩索力么乃说,想让老乡们相互了解,交流学习,一起干好拉面事业。据不完全统计,甘肃人和青海人在武汉开的拉面馆约2000家。他们中的很多人像韩索力么乃一样,靠着一碗拉面过上了好日子。
记者张维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