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茨姆(左)、竹内亮(中)和现场观众互动。

竹内亮在光谷一家影院与武汉观众互动。
“武汉的朋友们,大家好!我是竹内亮,你们吃了冇?”5月26日下午,日本导演竹内亮现身光谷步行街一家影院,用武汉话和现场观众打招呼,引来一片喝彩与掌声。
现场观众大多数都是武汉高校大学生,也有不少从九江、长沙、荆门赶来观影的年轻人,大家刚刚看过竹内亮纪录电影《再会长江》,这部影片于5月24日在中国院线上映,此前已在日本上映,它从竹内亮已发布的9集网络纪录片精剪而来,不少竹内亮的粉丝在网上看过全集,此次又进影院“二刷”。
电影可以把真实的中国
传播到全世界
2011年,竹内亮为日本NHK电视台拍摄了一部与长江有关的纪录片《长江天地大纪行》,他沿长江跋涉了6300公里后,被中国的自然风光和风土人情吸引,由此产生了迁居中国的念头。2021年,已经成为“中国通”的竹内亮决定重走长江路,他从上海出发,沿着长江溯流而上,找寻十年前拍摄过的长江沿岸的中国人,通过这些人物的生活变化,反映中国近十年的发展变迁。
记者5月24日观影发现,该片把重心放到了从宜昌开始的长江上游,长江沿线青山绿水、城市乡村、高原冰川,在大银幕上有如精彩的公路片,除了感受人物故事,还可以欣赏沿线美景,让观众找到新角度打量身边这条中国母亲河的英姿。
竹内亮告诉现场观众,来到武汉特别有亲切感,因为对他、他的纪录片、他的人生来说,武汉都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地方。而几年前重走长江,是因为他有拍电影的梦想。“电影可以传达到全世界,可以把真实的中国传播到全世界。”
许多地方夜生活有特色
武汉却以过早闻名
电影放映结束后,竹内亮接受了记者专访,他说观众喜欢喊他“亮叔”,武汉观众也是,他们很热情。武汉人的生活离长江非常近,而武汉与其他长江沿岸城市不一样的地方是两岸都有城市,人们要经常往返两岸,在江边玩、在江边吃饭、在江边生活。他坐过武汉的轮渡,去过汉口江滩,知道码头文化,特别喜欢在武汉过早,武汉人喜欢热干面,性格比较直爽、比较强、比较拼,拼自己的能力。如果再拍武汉,就拍武汉的过早,武汉的热干面确实很独特,其他地方多是夜生活有特色,武汉却是过早闻名。
记者注意到,影片中出现了武汉地标黄鹤楼。竹内亮说,其实9集网络纪录片中,武汉有太多镜头和故事,这次改编电影,长江上游的景色放在电影大银幕里,令人震撼。这部电影的大部分观众来自中国大中城市,他们会对三峡、三江汇流、香格里拉、青藏高原、沱沱河这些中国西部景观有兴趣。
5月24日,和记者同时走进影院观看《再会长江》的观众袁先生在看完影片后表示,十年以后导演终于拍到了他向往的万里长江源头的冰川,更珍贵的是,他记录了十年间长江两岸的变化,生活在长江边上人们的喜怒哀乐,人们生活的变化、观念的变化。如长江三峡的升船机更先进了,泸沽湖注重环保,茨姆的妹妹选择要30岁以后再结婚,沱沱河边雪域高原的索南旦真家里也开上了皮卡车,用上了光伏板供电的洗衣机,不羡慕大城市有房子的生活,愿意在藏区牧羊生活一辈子。
女大学生表示想学习茨姆
设计改造老家的房子
专访中,记者问到2011年那次拍摄长江,长江上游段一定不只这次影片中出现的长江货轮船长、重庆71岁的挑工蒋培清、十年前梦想当女兵的杨芹会、江边开饭店的夫妻、云南丽江泸沽湖的甄甄、香格里拉的茨姆、沱沱河的藏族青年索南旦真。竹内亮说,他选择了这十年变化大的人物,比如观众都对茨姆印象深刻。
影片中出现十年前的镜头,当年的藏族小女孩抱着羊羔等待游客抱羊拍照,一天只能等到两拨客人。当竹内亮带茨姆母女去上海,她们感受了城市里宾馆房间的先进后,茨姆回到香格里拉,在民宿工作几年,然后就自己开起了一家民宿,房间内的装饰都是自己亲手设计的。
互动中,一位籍贯湖南的女大学生问来到现场的茨姆,开民宿最困难的是什么?茨姆说,是建设过程中遇到资金问题的时候,这个时候一定要坚持,别轻易放弃。这位大学生说,她湖南老家也有房子,她想向茨姆学习,回到家乡后自己设计改造家乡的房子。
记者万建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