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华电湖北发电有限公司武昌热电分公司。
记者胡冬冬 摄
武汉晚报讯(记者金涛 金文兵)上周,华电湖北发电有限公司武昌热电分公司(以下简称武昌热电厂)被评为武汉市第一批排污许可管理标杆企业。这个拥有百年历史的热电厂位于武昌区临江大道与新河后街交会处,距离长江大堤大约100米。
8月13日,记者在武昌江边在建的城市地标建筑“江城之门”脚下,找到武昌热电厂。电厂周围原本是多家企业拆迁后的空地,现在已是高楼林立。
一个电厂地处城市核心高价值地段,这在国内十分罕见。住在附近的市民邓女士说:“要不是听人说,我根本不知道这里还有一座电厂。”
走进绿树环绕的厂区,记者听不到明显噪声,2根灰色的烟囱夹在厂房之间,瞪眼细看也难以发现有烟尘排出。在这里工作了35年的生产技术部热机专工徐明说:“电厂燃烧的是清洁能源天然气,烟气排放全部达标。”
武昌热电厂年设计发电量14亿千瓦时,年设计可供热量180万吉焦。能量不小却“动静”很小,安全环保部主任许学立揭秘该厂“隐身”奥秘:坚定不移地绿色转型。
周边老住户周强记得热电厂过去的模样:“有根大烟囱,一开窗就有灰粉进来。”
1915年,华电武昌公司前身武昌电灯公司烧煤发电,解决武昌城区路灯照明问题。直至2006年,该厂都是以煤为“粮”,烟尘排放量居高不下。
2006年,武昌热电厂拆除原有燃煤发电机组,改用天然气发电,但转型之路并不顺畅,分别于2010年、2015年先后投产的两台套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主要部件为进口设备产品,一台增压机每工作1.5万小时就要更换价值1000万元的备件。维护部主任蒋泓志无奈地说:“一旦闹毛病,就要花费巨资请来外国专家‘坐诊’。”
不进则退,技术人员徐明和同事从零起步,参与技改,一遍遍编写程序、改进控制系统,终于在2021年完成对全部进口设备的国产替代。
2023年,机组发电气耗比投产之初下降9.1%,年节电量达到800万千瓦时,发电余热让周边14个写字楼、73个小区用户受益。
几天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提出“稳妥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
徐明更加坚定转型发展的信心:“过去我们发光照亮城市,现在发热温暖百姓。相信引热入户范围的进一步扩大将带动周边更多‘热消费’用户参与降碳。”
如今,武昌热电厂牵手周边单位共同构建的碳中和生态经济圈正加速形成,其年均减少碳排放量超过10万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