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魏爷爷在演示智能体征垫的使用。
记者苗剑 摄

入户门磁。
记者苗剑 摄
武汉晚报讯(记者商佩 通讯员李珍)“智能大脑、物联感知、实时预警……不看不知道,没想到养老服务还有这么多高科技‘尖板眼’。”近日,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泰康之家楚园养老院举办了“江城市民数字行”活动,《突破数字素养鸿沟 科技护老智享晚年》的宣传片让老人们看得入神。
屏幕上播放的内容正是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国家智能社会治理实验特色基地(养老)开发的智慧养老解决方案。91岁的魏邵昇爷爷是这套数智化解决方案的忠实使用者。
8月9日,记者来到爷爷在武昌区武珞路银杏公寓的家中,体验他的智慧养老生活。迈入家门,第一眼看到的便是入户门磁。门磁由两个小白块组成,一个装在门框上,另一个装在大门上,能够产生不同的电信号。门磁可以感应到大门的开关状态,其数据也会同步上传至物联网系统。如开关门的时间过长,系统发现异常情况后便会告警。与此同时,门磁还安装在了冰箱上,爷爷可以很快发现冰箱是否长时间被打开或者没有关上。
在爷爷的卧室中,记者看到了一条长约1米的白色轻薄垫。助理研究员董晓明介绍称,这是一款可以检测睡眠状态的智能体征垫。爷爷只需像往常一样睡觉,当他的心率和呼吸率超过正常阈值或夜间超长时间离床时,“养老服务智能大脑”系统平台会评估识别并智能告警,并自动致电通知紧急联系人。
“不需要我刻意去操作,就是最大的便利。”魏爷爷告诉记者,“护理人员安装好后,我知道这些设备在全天候保护我的安全。一旦发生紧急情况,就会自动报警通知我儿子,全家人也就放心了。”利用智能养老物联网链接各类智能设备,组成对老年生活的保护网,让老年人更健康、安全地生活。除此之外,还有不少“小设备”都在“办大事”。爷爷家中还配备了燃气报警器、水浸监测传感器、空气质量检测仪、语音呼救、如厕监控以及跌倒监测雷达等智能设备。
“我们引入一系列的安全监测和报警设备,以‘无感知’的特点为独居老人提供全方位的安全守护,实现了‘无人照护似有人’的智能养老理念,爷爷奶奶们都很喜欢,也很信任我们。”董晓明分享道。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国家智能社会治理实验特色基地(养老)技术总负责人、智慧养老研究院执行院长何泽仪教授表示:“希望每一位老年人都能通过学习,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智慧设备,享受科技带来的便利,幸福养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