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涌泉教授出示了一件由7件残碎文献缀合的敦煌文献。
记者万建辉 摄

张涌泉教授(中间拿眼镜者)在观看湖北省博物馆馆藏敦煌文献。
湖北省博物馆 供图
武汉晚报讯(记者万建辉 通讯员鲁黎)“1900年敦煌藏经洞被发现后,数万件敦煌文物文献陆续流散海外,这些文献被分藏于十多个国家的四五十个机构及一些私人藏家手中。约五万件文献中,国内仅存不到五分之一。”
8月28日下午,浙江大学敦煌学研究中心主任、文科资深教授张涌泉在湖北省博物馆荆楚文明讲坛,作题为“敦煌文献的断代、辨伪和缀合”的讲座。张涌泉教授指出,湖北省博物馆是国内流散敦煌文献的重要收藏机构,藏有敦煌写本(相对于刻印本,书写在纸张等载体上的文献,简称写本,又称抄本)57件,其中一级文物31件,数量多、等级高,这些文献大多未曾刊布,具有重要研究利用价值。
当日上午,湖北省博物馆和浙江大学敦煌学研究中心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约定依托湖北省博物馆收藏的敦煌写本特色文献资源优势,在敦煌文献整理与研究方面开展专项合作,重点就敦煌学文献资源开发利用领域,协同发展新型合作模式,实现学术研究和成果产出等愿景。
记者了解到,浙江大学敦煌学研究中心作为国内科研单位中第一家成立的敦煌学研究中心,在敦煌语言文字研究和敦煌文献校理研究方面具有领先地位,是海内外学术界公认的我国敦煌学研究三大中心之一。湖北省博物馆是2010年国务院颁发的“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是“纸质文物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湖北工作站”,现有藏品46万余件(套),其中古籍善本、经卷、稿抄本7万余册,敦煌写本57件。
湖北省博物馆为何也藏有敦煌文献?湖北省博物馆副馆长王先福向记者介绍了该馆敦煌经卷收藏的历程。1954年,“中南文化部”划拨给该馆一批重要文物,其中有31件敦煌遗书。1964年经由国家文物局鉴定小组鉴定为真迹,并定为一级品。
2006年,湖北省博物馆又清理出敦煌文献15件,其中有4件文书上钤有“敦煌县政府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