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凤纹绣绢䋺衣
1982年从江陵马山1号墓出土,薄如蝉翼,比正常衣服小,非日常穿着用衣,织绣工艺高超,是楚人服饰文化和丧葬习俗的明证。

越王州勾剑
刃锋锐利,光泽如新。它从江陵滕店1号墓出土,剑身一面近格处有两行八字错金鸟篆铭文“戉(越)王州(朱)句(勾)自乍(作)用佥(剑)”,主人是越王勾践的曾孙。

战国时期铜方鉴缶
被誉为世界上最早的铜冰箱。

曾侯乙建鼓铜座
被誉为“青铜冶炼巅峰之作”的曾侯乙建鼓底座。

凤是荆楚文化的重要图腾。
记者柯立 摄
(文物照片来自国家博物馆和湖北省博物馆)
中秋假期,国家博物馆9月14日开幕的重磅大展“凤凰故国——青铜时代曾楚艺术展”十分火爆,一票难求。
来自湖北省博物馆等湖北地区5家重点博物馆的200多件珍贵文物,展示了3000多年前曾、楚两个诸侯国瑰丽的青铜文化。其中,部分文物是战国时期楚人跳月、祈求、庆祝、酬神等活动所用之礼器,对后世中秋节的形成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美展出期间多次上热搜
今年4月到7月,由国家文物局指导,湖北省博物馆和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联合主办,荆州博物馆、随州市博物馆、宜昌博物馆、襄阳市博物馆合办的“凤凰故国——青铜时代曾楚艺术展”在美国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展出。
该展览是中美为落实两国领导人旧金山会晤重要共识而举行的文化交流活动,在美展出期间,获得各界高度评价,相关话题在北美社交平台多次上热搜。
北美展览圆满落幕后,由国家文物局指导,这批文物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回国汇报展。此次展览由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湖北省文物局)、中国国家博物馆共同主办,湖北省博物馆承办。
展览分“南公封国”“楚祀八百”和“惊才绝艳”3个单元,200多件曾楚文物中,一级文物达45件,包括工艺繁复的青铜器、精雕细琢的玉器、精美奇巧的漆器、华丽多彩的丝织品等,集中展示了湖北地区出土的材质、风格迥异的曾楚文物,体现了最新考古学术成果,凸显了湖北作为长江文化关枢之地的厚重历史和独特地位。
神兽成为高人气“萌物”
现场展出1978年随县擂鼓墩曾侯乙墓出土的一批国宝级文物,其中的铜方鉴缶,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奥运缶”的原型,被誉为世界上最早的铜冰箱;曾侯乙建鼓铜座是目前发现最早的建鼓实物,铸造工艺至今难以还原。
该青铜鼓座的铸造采用了分铸、铸接和焊接相结合的方法,由8对大龙和数十条纠结穿绕的小龙构成,龙身镶嵌绿松石,造型繁复精美。此次在新技术加持下,实现首次无死角扫描;龙凤纹四节玉佩,由一块玉料雕琢成可以活动卷折的4节,雕刻出龙、凤鸟和蛇纹。
昂首伫立的青铜鹿角立鹤,作为镇墓神兽,因可爱的外形成为高人气“萌物”。据介绍,楚人有“尚巫”的传统,这些古灵精怪的器物用于供奉神灵,展示了楚人非凡的想象力。
1978年随州曾侯乙墓的发现举世震惊。此后的40多年来,曾国考古不断取得新进展,并印证了曾国立国700余年,经历了从王室藩屏到楚国盟友的转变过程,有着深厚的礼乐文明积淀,是先秦时期长江中游地区文化发展和融合的见证。
楚是周王室经营江汉地区的重要力量,立国之初,楚疆域不足百里,但锐意进取、包容夷夏,春秋时期问鼎中原,号为霸主;战国时期国力达到鼎盛,位列七雄。在公元前223年被秦灭国前,楚是南方最大的诸侯国。
周代的曾国和楚国艺术多彩多姿。青铜器、漆木器、玉器、丝织品,常常见到新意迭出、惊才绝艳的作品。其造型追慕华夏,构图抽象繁复,线条灵动圆转,纹样崇尚繁缛,色彩追求艳丽。
凤是本次展览中常见的形象
凤作为中国文化中最重要的神圣动物之一,也是荆楚文化的重要图腾,是本次展览中常见的形象。
展品中大量生动的凤鸟形象超越时间和地域的限制,成为连接历史与现实的纽带。
湖北省博物馆学术研究中心主任杨理胜说,希望通过精美的文物,让观众切身感受荆楚文化中一鸣惊人、一飞冲天的创新求变精神和矢志不渝、涅槃再生的奋发图强精神。
长江大学教授孟修祥深入研究过中秋节俗与荆楚地域文化的关系。他认为,中秋节起源于远古月亮崇拜,在其形成过程中,与楚人重视仲秋之节有关,可追溯到战国时代楚人迎四仲之节气的盛大庆典,楚人跳月、祈求、庆祝、酬神等活动,对中秋节的酝酿与形成起到了至为关键性的作用。
中秋节的酝酿与形成与嫦娥奔月的神话传说关系密切。文献中最早提到月中玉兔神话的就是《楚辞·天问》。屈原在该篇中发问:“夜光何德,死则又育?厥利维何,而顾菟在腹?”历史学者认为:作为后来月亮神话的一个重要构成内容的玉兔神话,可以肯定是产生于楚国的。
驻京记者柯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