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先生0元购的一整提纸巾还没有手掌长。
受访者供图

网友购买到的迷你尺寸产品。(图源网络)
9.9元秒杀高端耳机、19.9元带走一箱零食……在一些电商平台、社交平台,“白菜价”的商品总能吸引很多消费者来“捡漏”。
然而,看似超值的交易背后,却可能隐藏着商品尺寸的秘密,不少网友收到“小人国用品”后直呼上当。
低价网购里隐藏的消费陷阱层出不穷,让消费者防不胜防。商家玩起尺寸游戏、障眼法,甚至虚假宣传,被蒙骗的消费者就只能吃“哑巴亏”吗?
商品质量、大小、规格大打折扣
0元购诱导消费者“捡漏”
“家人们不要九十九块九,不要六十九块九,不要四十九块九。今天给宝贝们上福利,只要二十九块九……”
在短视频平台上,一名网友学着网络主播们直播的语气,展示自己买到的一个仅有手掌大小的电磁炉。
与此类似,因为低价或优惠促销下单,结果买到迷你尺寸产品的消费者不在少数:有网友下单了一对镇宅石狮子,收到之后却只有几厘米大小;另一位网友展示了家人在网上购买的纸巾,一整提纸巾与手机壳的大小差不多;还有网友花19.9元买了一整篮月饼,实际只有四个,每个月饼和指节差不多大小……
除了在各类购物平台上买到迷你尺寸的产品,还有消费者反映,一些微信群以“0元下单”为诱饵,吸引群友们入群。消费者张先生说,自己通过随快递寄送的卡片扫码进入了低价群。
张先生表示:我在网上买了东西之后,打开邮包,里面除了买的东西,还有一张卡片,刮开之后显示中了二等奖。根据提示,我扫二维码进入了一个群,后来我发现群里面很多人都是中二等奖进来的。过了一段时间,就有人在群里面发了几个链接,称0元就可以拍到纸巾、餐巾纸、垃圾袋三样小物品。
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张先生选择了0元购纸巾。张先生表示,看宣传图觉得还不错,以为是正常的东西,但是过两天拿到东西后,才发现餐巾纸还没有手掌大,垃圾袋跟手指差不多长短。
这些所谓的“低价购、0元购”背后究竟是什么样的生意?在群内观察一段时间后,张先生发现,这些购物群首先通过“0元购”吸引新群友入群,进而再销售低价劣质产品。
张先生表示:商家通过这种宣传推销商品,他让你拉好友进群,然后以较低的价格卖其他东西。有些人买了之后会晒出来,东西确实便宜,但是它的质量、大小、规格都会大打折扣。
花万元网购挖掘机却收到玩具
卖家被判“退一赔三”
相比于购买普通的生活用品货不对板,广西一名消费者的经历,损失则大得多。
“广西高院”微信公众号近日披露,今年2月,罗某因打理自家果园需要,通过某二手平台,在周某开设的店铺选中一台一吨重迷你微型工程履带多功能挖掘机。挖掘机商品详情页写明,“破碎/抓木/耙草/钻孔一机多用不止挖掘”,售价1万元。
罗某与店主周某确认功能配置后,支付货款生成电子订单。10天后,罗某却收到周某寄来的一台玩具挖掘机。
双方协商未果,罗某将周某诉至法院。法院经审理认为,周某的销售行为已构成欺诈,判决周某退还罗某1万元购物款并给予三倍赔偿,罗某退还周某寄来的玩具挖掘机。
同样踩过低价网购坑的消费者高女士认为,用户在下单时看清详情页之外,平台也应加强对商品的审核、监管。
高女士表示:商家用模糊的图片和不明确的描述来误导消费者,等消费者发现问题时,东西已经寄到家了。网购不能只看价格,还要仔细查看商品的详细信息和用户评价。也希望平台能够加强对商家的监管,杜绝不对板的商品出现。
商家利用时间差施了障眼法
种下的太阳花成了苋菜
除了用“迷你版”和李鬼冒充李逵这两种方法外,一些商家还利用时间差施了障眼法。
心心念念的花籽到了,种下去,浇水、日晒、施肥一样不落,长出来却是不知名的杂草。跟客服费尽口舌,换来的只有不断搪塞、推诿责任……很多人都有过网购花籽自己种植的经历,但货不对板、售后推责、维权困难等情况时有发生,让不少消费者十分困扰。
苏女士网购过一次太阳花,种下去之后也是只长叶子不开花,用手机软件里的拍图识物功能识别了一下,结果说是一种苋菜。
随后她找到客服反映问题,对方却说,订单时间太久了,没有办法核实是不是自家种子种出来的。“这叫什么话啊,它不长出来我怎么能发现它不对?”
“客服一般都会说订单时间比较久,没办法判断是不是他们家的种子,或者就是种植方法不对这些理由。”有过多年网购花卉种植经验的思思说,由于花卉种植是需要一定时间的,等发现不对的时候再去找,对方很可能就不认账了,“我甚至还遇到过隔了快一个月再去找的时候发现商品下架、网店都关了的情况。”思思说,而且网购花籽种出来后却货不对板,不光是金钱损失,还有种植期间养护所投入的时间和精力,“更别提精神损失了,满心欢喜等着开花,结果白高兴一场”。
不久前,还有过这样一条新闻:河南渑池县车大哥贷款开办了一个樱桃采摘园,花2800元网购了600棵樱桃树树苗,夫妻俩满怀希望,起早贪黑,精心打理。几年之后这些“樱桃树”终于开花了,可是开出来的花却与别人家的不一样,他这才知道,商家发给他的是观赏用的樱花树。再去找卖家,网店已经关门。
加强对商家的审核及管理
消费者切忌贪图便宜轻信低价
对此,中国法学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研究会副秘书长陈音江表示:不论是在电商平台还是聊天软件内,产品广告的发布者、销售者都应全面、真实、准确、及时披露产品相关信息,不能欺骗和误导消费者。
商家要遵守电子商务法以及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有关规定,比如要公示证照信息。
对消费者来说,不要轻信低价。如果有一些作出特殊低价承诺的平台、商家,尽量保存好证据,以免货不对板,依法来维权。在协商不成的情况下,消费者可以向有关部门投诉,有关部门可以责令平台、商家提供当初交易的信息的记录。
从平台来说,应加强对商家资质的审核及日常的管理。如果发现商品明显低于市场价,或明显存在虚假宣传行为的商家,平台要采取限流、下架等措施,并向有关部门报告。
如果平台没有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导致消费者权益受到损害,平台同样也要承担一定的责任。
北京市盈科律师事务所黄晓宇律师对媒体表示,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提出,经营者向消费者提供有关商品或者服务的质量、性能、用途、有效期限等信息,应当真实、全面,不得作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宣传。
此外,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施条例也规定了,经营者应当采用通俗易懂的方式,真实、全面地向消费者提供商品相关信息,且需要以显著方式标明商品的品名、价格和计价单位等信息,做到价签价目齐全、内容真实准确、标识清晰醒目。
黄晓宇提醒广大消费者,要避免类似的网购陷阱:
首先,避免贪图小便宜;
其次,如果对商品数量、尺寸等基本信息不确定,要与客服联系,要求客服提供详尽说明;
最后,如果自己权益受到侵害,要联系平台及市场监督管理部门进行投诉,必要时候也可以通过诉讼、仲裁的方式维权。
据央视《中国之声》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