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至 秋收时

秋分正当丰收节,又是一年好“丰”景

武汉晚报 2024年09月23日

    这是9月22日拍摄的2024年中国农民丰收节全国主场活动现场。

    新华社发

    四川达州大竹县村民晾晒玉米。

    新华社发

    枣庄市山亭区农民张令朋高兴地展示收获的谷穗。 

    新华社发

    金秋时节,神州大地稻菽金黄,瓜果飘香。

    昨天,“中国农民丰收节”主会场活动在河南开封兰考县举行,活动由致敬丰收、致敬农民、致敬农耕3个板块组成,每个板块都精心设计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

    各地群众也以多种形式欢庆中国农民丰收节,共享收获的欢乐。

    ——————————

    陆海空天 丰收同庆 各地欢庆“中国农民丰收节”

    9月22日,秋分,我国迎来第七个中国农民丰收节。

    丰饶的国土,收获的人民!昼夜平分,秋高气爽;稻谷飘香、蟹肥菊黄。田垄间,稻香菜鲜;山林中,禽欢果美;草原上,牛壮羊肥;江海里,鱼游虾跃,到处都是金秋丰收的甘美气息。

    14亿多人口要吃饭,这是中国最大的国情。“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大食物观的基础是粮食。

    今年,我们克服较为严重的自然灾害等不利影响,实现夏粮增产、早稻稳产,全年粮食有望再获丰收。

    全国夏粮喜获丰收,增产72.5亿斤,达2995.6亿斤,再创历史新高;早稻总产量563.5亿斤,连续4年在560亿斤以上。截至8月底,全国主产区各类粮食企业累计收购夏粮超6000万吨,同比增加400万吨左右。秋粮面积比上年稳中有增,大部分地区秋粮长势正常,夺取丰收有基础有条件。

    全国粮食生产呈现新气象。南方“鱼米之乡”流失优质耕地复耕,“北粮南运”加剧局面被遏制,粮食主产区、主销区、产销平衡区“担子一起扛”,保护耕地的地方不吃亏,努力让农民满意、农村得利、农业受益,大国粮仓稳根基。

    一蔬一饭,一餐一饮,蕴藏着14亿多中国人的幸福指数。从“吃得饱”到“吃得健康”,践行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端稳“中国饭碗”有信心、底气更足。

    既向陆地要食物,也向海洋要食物,耕海牧渔,建设海上牧场、“蓝色粮仓”——

    绿水青山,“丰”光无限。山水林田湖草沙,因用心呵护而美丽,因汗水浇灌而丰盈。解决吃饭问题,不只盯着有限的耕地,要把思路打开,树立大食物观。吃饭不仅仅是消费粮食,肉蛋奶、果菜鱼、菌菇笋等样样都是美食。

    森林“四库”在丰收。

    森林既是水库、钱库、粮库,也是碳库。最新统计显示,2023年全国林草产业总产值达9.28万亿元,实现以经济林为主的“森林食物”产量2.26亿吨,其中,油茶、核桃、油橄榄等木本油料950.1万吨。

    草原在丰收。

    对牧民来说,牧草丰收,越冬无忧,牲畜夏季长膘、秋季满膘,有了丰富资源。打贮草期的内蒙古大草原,打草机械与牧民们身影交织,形成一幅草原秋收图。我国草原面积位居全球第一位,全国天然草原面积39.68亿亩。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大食物观下,种草也是种粮。据有关部门统计,若对北方2亿亩退化天然草地进行补播改良,在6亿亩重度沙化盐碱化草地建立高产人工草地,每年可增加4000万吨饲草供应,相当于节约850万吨饲料粮。

    大海也在丰收。

    经过4个半月伏季休渔,9月20日东海全面开渔。宁波奉化区莼湖街道桐照码头,上午8时许,汽笛长鸣、彩烟齐放,近千艘渔船扬帆起航,奔向碧波万顷的大海。每年夏季,我国多个海域都有2至3月不等的休渔期。浙江的梭子蟹、海南的扇贝、辽宁的鲍鱼……9月起,各地纷纷传来了海产丰收的捷报,耕海牧渔,漫长等待与护渔,不会被辜负。

    “藏粮于技”,这是科技的丰收。

    50公斤重的南瓜,3米多高的芝麻,长约1米的葫芦……金秋时节,山东菏泽的航天育种基地内硕果累累。泥土中的一粒粒种子,紧连着载人飞船、返回式卫星、空间实验室、空间站等“国之重器”。具备微重力、弱地磁、强辐射、高真空、极洁净、超低温等极端条件的太空“超级实验室”育种,提高了产量、提升了质量,在各地大规模种植推广,饱满了农民钱袋子。

    在山东,最新的全潜式深远海三文鱼养殖集群式网箱——山东财金“海上粮仓壹号”,年产三文鱼可达1000吨;在广东,新建成重力式深水网箱、自升式桁架类网箱,发展海水种业,挖掘深远海养殖潜力品种……水产业为我国城乡居民提供了30%的优质动物蛋白,百姓餐桌水产品77%来自水产养殖。特别是现代化的海洋牧场,彰显了远海养殖的科技含金量。

    “丰”景来之不易。从南方到北方,从陆地到海洋,处处洋溢着大食物观实践的激情,让大国粮仓更丰盈,人民生活更幸福。中国农民丰收节属于中国农民,属于所有勤劳勇敢的中国人。

    稻花香里 “丰景”万千 神州大地丰收的故事说不完

    当年,辛弃疾闲居江西上饶,黄沙道是他回住所的必经之路。一个夏夜,这里鹊惊蝉鸣、一路稻香,丰年之喜悦与生活之热爱充盈于心,辛弃疾挥笔写下名篇——《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稻花香里说丰年”承载了人们对丰收的期盼,传诵至今。循着词人足迹,秋日再走黄沙古道,那片诗意的土地上,丰年里一派崭新图景——

    按下遥控按钮,叶片迅速转动,无人机盘旋上升,气旋所经处稻穗翻涌。阳光下,肤色黝黑、身材壮实的“90后”新农人王龙头戴草帽,在田埂上指挥机手飞防作业。

    “从小就背‘稻花香里说丰年’,知道写的是家乡,对水稻天然有亲近感。”王龙说。他当过建筑工人、送过外卖,最终决定回到上饶市广信区田墩镇七峰村老家当农民。

    看过父辈辛苦耕种的他决心用机械化解放劳动力,先后贷款购入旋耕机、收割机等16台机器,全程机械化种粮,种植面积从500亩扩大到5000亩。“今年年成好,大丰收,预计纯利润有100多万元!”

    黄沙古道所在的广信区是全国粮食主产县(区)之一,粮食产量已实现“二十连丰”。今年上半年,全区早稻总产量1420万斤,同比增长约47%。

    行走“稻花香里”,丰收的新故事还有很多。

    晨曦微露,黄沙岭乡中洲村,村民程顺国早上6点就在自家果园忙碌了起来。

    “红美人”柑橘、砂糖橘缀满枝头,那是老程倾尽心血的“宝贝疙瘩”。“3年前种下的苗,今年终于到了盛果期。”老程说,他的果园主打高端市场,单是“红美人”就能卖到每斤四五十元。今年他专门添置了选果机、打蜡机,为的是能卖个好价钱。

    历经曲折,汗水浇灌,丰收的味道尤显甘甜。在广信区,水稻、油茶、茶叶、果蔬等农业产业种植面积达135万亩。“稻花香里”,如今“丰景”万千。

    入夜,黄沙古道附近一家民宿,慕名而来的游客围坐闲聊,抬头望,星光点点,空气中稻香浮动。

    春华秋实 岁物丰成

    全国秋粮收获“时间表”发布

    9月22日,农历秋分,迎来第七个中国农民丰收节,今年的主题是“学用‘千万工程’礼赞丰收中国”。

    农业农村部介绍,我国秋粮即将迎来大面积收获。最新农情调度显示,目前,西南地区中稻、玉米收获正处于高峰期。东北地区玉米、水稻、大豆等秋粮作物大面积收获时间为9月下旬至10月上旬。    

    黄淮海地区大豆、玉米等秋粮作物大面积收获时间为9月下旬至10月上旬。长江中下游中稻大面积收获时间为10月上旬至下旬。南方双季晚稻大面积收获时间为10月中下旬。

    秋分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六个节气,也是秋季的第四个节气。民俗学者、天津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王来华介绍,在二十四节气中,春分、秋分是一对,都是太阳直射地球赤道。这两个节气均扮演了几乎平分季节、阴阳、昼夜和寒暑的角色。

    秋分又是农历八月的节气。犹如其他的月份或都可用一种花香或叶色来称道,在农历八月中迎来的是醉眼迷心的桂花香。王来华表示,星星点点的桂花,从白色到黄色再到橘红色,花色变化与沁人心脾的清香溢出相伴,真是“谁遣秋风开此花,天香来自玉皇家”。

    桂花散发出的优雅清香,受到了文人雅士们的青睐,自古就有“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凉蟾光满。桂子飘香远”“桂树婆娑影,天香满世闻”的诗词咏叹。宋代才女朱淑真更是写出了桂花香气的超凡脱俗:“弹压西风擅众芳,十分秋色为君忙。一枝淡贮书窗下,人与花心各自香。”细致地品味,谁能分得清楚其中的人香,书香,还是花香?

    金色的秋风,不仅逐渐染黄了山川大地,也吹来了一年之中最盛大的丰收:辣椒红、玉米黄、葡萄紫……与三秋桂子的细腻美景相比,从北到南丰收的景象展现的是大自然的磅礴气势。

    本版稿图均据新华社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