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屋穆美术馆布展十分专业。
记者余睿 摄

老屋穆美术馆漆器展品。
记者余睿 摄

村里的美术馆坐落在村庄最核心的位置。

老屋穆美术馆内,慕名而来的市民在观展。
11月10日,记者走进江夏区五里界街道孙家店村老屋穆湾,高高的牌楼上挂着“和穆家风”的匾额。穿过牌楼,干净整洁的村湾映入记者眼帘。一座古色古香的两层小楼最为显眼,这里是老屋穆美术馆。
“我们把艺术家引入村里,原本只是想盘活闲置房屋,没想到还引来了一座美术馆!”村党支部书记曾明超说,这座美术馆从选址到命名,再到开放前的清扫和开放后的讲解,都由“新村民”和“老村民”合力完成。
如今,老屋穆美术馆成为村湾一景,吸引不少年轻人慕名前来看展。
“新村民”进驻老房子
“村里的闲置房屋过多,房前屋后的环境不好维护。”“闲置房屋一多,有的村民就爱往里扔垃圾,卫生问题不好搞。”今年2月中旬,在一次村湾议事会上,不少村民都提到了闲置房屋问题。
“我们村湾自然景观十分秀丽,建筑古色古香,房屋错落有致,是梁子湖赏花大道沿线有代表性的特色美丽村湾。”曾明超介绍,村湾离湖北美术学院近,不时有艺术家自发前来短住写生,收集艺术创作素材。
“能不能将闲置房屋租赁给文艺工作者,打造文化艺术村?这样既解决了闲置房屋问题,还能给村民增收。”有村两委干部提出。
这个方案得到了村民的认可,20幢闲置房屋经村集体集中登记并对外租赁,通过多渠道引进艺术家“新村民”租赁入驻了其中10幢。
在街道办事处支持下,村集体还制定了“三免两减”政策:对符合条件的企业、工作室以及艺术家进行评估,符合要求者在特定年限内可享受最高三年的租金免除优惠;三年期满后,综合考量其经营状况以及对村湾建设的贡献程度,可减免两年租金。
老屋穆美术馆开放了
武汉三汉雕塑工作室是最早一批入驻老屋穆湾的艺术工作室。入驻后,工作室的“新村民”黄江常常组织好友带漆画、雕塑等作品到工作室来交流学习,村民们总是自发前往工作室观赏。
“没想到,平时被我们扔掉的废铜、废铁、废木头都能变成艺术品!”村民穆敦富告诉记者,闲暇时间,自己总是愿意去艺术家的工作室看看。
“村民喜欢这些艺术创作形式,艺术家也愿意手把手教学,这是个好现象。”曾明超与艺术家们接洽,推动他们在工作室里开小型展览,供村民观赏。
“村民喜爱艺术、了解艺术甚至有一天能亲手去创作,这份对美的向往与追求,不仅能改变村庄的外观,更能改变村庄的整体精神面貌。”黄江决定与村民们合力办一个属于老屋穆湾的美术馆。
听说这个消息,村民自发前来帮忙。从前期选址到房屋设计装修,再到开业前的清扫,全部由“新村民”和“老村民”合力完成。
5月,美术馆对外正式开放。开放前,大家商议美术馆该叫什么名字,村民们拍板:老屋穆湾的美术馆,就叫老屋穆美术馆!
村民原创艺术品也将展出
10月23日,策展人黄江广发邀请函,征集到国内外艺术家的诸多精美展品,老屋穆美术馆“上新”了。
11月10日,记者进馆参观,看到馆内已陈列了不少展品,雕塑、国画、水彩、漆器、壁画应有尽有。除了记者外,还有不少年轻人前来观看。
“展品很丰富,给人一种兼收并蓄的感觉,很新鲜!”湖北美术学院大二学生杨敏和室友们早早赶来参观。她告诉记者,美术馆里,除了艺术感浓厚的成熟展品,还有一些学生画作被展出。
“大家眼前的这个展品是由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学院老师孙成东创作的,这把古琴通体刷满了黑漆,边缘处点缀着白色圆点,琴长120厘米……”讲解员是村民穆起松。讲解内容较多,他提前让儿子把讲解词打印出来,裁成手掌大小。偶尔紧张忘词,他会瞄一眼手心里的小纸条。
“每次开新展,我们都会在村民中招募讲解员。艺术家给村民讲解展品的由来和艺术风格,村民再将内容内化成自己的语言讲给观众听。”曾明超介绍,村民讲解员们十分认真,有人准备的讲稿多达几千字。
江夏区委社会工作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开放至今,老屋穆美术馆已成为当地乡村艺术交流的重要平台,主要展览村湾艺术工作室的文化作品,不定期开展举办各类展览和艺术交流活动,活跃乡村氛围,助力乡村振兴。
据悉,如今,不少村民已开始跟着艺术家学习木雕、根雕等艺术创作。过不了多久,村民原创的艺术品也将在馆里展示。
记者余睿 通讯员秦红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