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超民近日接受采访。
记者史伟 摄

李超民1952年军装照。
李超民,男,生于1933年7月,武汉人,系湖北省武昌实验中学抗美援朝参军参干309位学子之一。
“陶伟是我的高中同班同学,我们响应国家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号召,一起参军。”12月13日下午,在武汉鲁磨路的一个小区,记者见到了91岁的退伍军人李超民。
李超民头发花白,一身军装,虽然戴着助听器,但思路清晰、步伐稳健,家中挂满了自己创作的字画。
提起好友陶伟“空中拼刺刀”的事迹,他很为之自豪,双手颤抖着在纸上画出了当年陶伟驾驶战机与敌机对战,在120米近距离击落美军飞机的过程。
不考清华去参军
“新中国成立后,我从湖北省立武昌初级中学考入湖北省武昌实验中学(以下简称“省实验”)读高中。”李超民说,那时,五六十名学生住在一个很大的宿舍里,冬天冷、夏天热,条件很艰苦,但是学校学习氛围浓厚,同学们学习热情很高。
“我当时对数学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已经用高一两个学期学完了高中数学的学业,准备第二年学完其他各科,第三年总复习,决心考上清华。”
省实验1953年入选中南区重点中学,在此之前生源也一直是优中选优。李超民初中毕业后,考取了三所高中,最终选择了省实验。他记得,班上没去参军的20多名同学中,有17人考上了清华、北大。
1950年下半年,李超民和陶伟在同一个班读高二,他们一起报名参军。
“正当我沉醉于学习的时候,朝鲜战争爆发了,美军在仁川登陆了。”李超民回忆当年参军初衷,很是动情:“毛主席、党中央发出了抗美援朝的号召,我怎能埋头读书?”他引用唐朝诗人王维的一句诗:“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
1951年1月16日早晨,那是一个雪后初晴的日子。李超民、陶伟等参军的同学排着队,迈着整齐的步伐,高唱苏联《共青团员之歌》,泣别了师生,踏上了抗美援朝之路。
2024年12月13日,回忆起73年前这个场景时,李超民老人满含热泪,在记者面前情不自禁再一次唱起了这首歌。
送行群众人山人海
省实验《关于学生参军参干名册(1950—1951年)》的档案中,清晰记载了陶伟、李超民在内的高二上甲班(意即高二甲班上学期)共计23名学生参军参干的资料。同期,班上有19名同学被空军学校录取,2名同学被俄文学校录取,2名学生被军医大学录取。
这个档案的首页专门有一则通讯,记录了1950年11月以来全校师生的思想变化和实际行动:“本校师生员工自响应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运动后,近已掀起了学习时事的高潮。”
据报道,1951年1月16日,13万武汉市民来欢送青年工人和学生参军入伍。记者出示当年的报纸和照片电子版后,李超民回忆,这个卡车上有很多同班参军的同学,“我也在这张照片上,陶伟站在外面这一侧,我站在里面那一侧”。
他回忆,当时,参军队伍从合作路体育馆出发,要前往大智路火车站乘坐火车。那天,商店关了门,学校放了假,市民都来送行,人山人海。“下午2时许出发,本来开车十几分钟就能到火车站,结果走了3个多小时,一直到天黑才赶到。一路上群众和我们不停地握手告别,手都握疼了。”
曾参加国庆阅兵
“上了火车,我们以为会一直往北开,结果到了孝感就停了。”李超民说,到了地方才知道,自己和陶伟等班上的部分同学被分到了空军中南预科总队二大队六中队。
经过空军体格检查,陶伟是班上唯一被选上学习飞行的学生。分别之际,他们拿出纪念册互相留言,有说不完的话。
“陶伟先去了空军第三航空学校学飞行,几个月后,我们省实验在孝感的很多同学也到了这个学校,学习飞机机械和电气等专业。”李超民回忆,当时,大家学习很忙,顾不上见面。
他们所在的空军第三航空学校由于教学成绩突出,培养的飞行员在朝鲜上空空战中击落了大批美军飞机,空军党委决定由该校选派学员组成空军航校学员方队,参加1951年北京国庆阅兵。
“我和高二同一个班上的龙钟、汪学钰、范治新以及数十名省实验同学都参加了那次阅兵。”李超民回忆,1951年7—8月,他们在航校训练,9月初就到了北京先农坛体育场,每天训练7—8个小时。“我有时候累得都快要睡着了,脚还在机械地走。”
李超民说,阅兵当天,航空学校学员方队是第四个进入天安门广场的:大家全都身着空军飞行黑皮服,头戴飞行帽,穿着高腰飞行皮靴,在雄壮的《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军乐声中,迈着整齐的步伐行进,看台上的中外观礼嘉宾给予大家热烈掌声。
“大家的精神高度集中,心脏在跳动、热血在沸腾,真正感受到《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的深刻内涵:脚踏着祖国的大地、背负着民族的希望。”李超民说,参加阅兵是一生的荣耀,现在人虽老了,但是心还年轻,那颗为祖国为人民服务的心没有变。
百年校庆两位老人重聚
1963年,李超民调到北京的空军机关工作。有一天,陶伟听说了这个消息,专程到办公室来找他,“那是我们分别十多年后的第一次相见,后来就一直保持联络”。
在省实验的内部校友杂志《凤凰舞阳》中,记者看到,陶伟曾以连载形式撰文讲述了自己参军、成为飞行员的人生经历。在文章的开头,他曾这样写道:“去年,李超民来电话要我把参军参战的经历写一写,当时老伴身体不好,家务事太多,没有提笔。”“看了不少同学的文章,好像又回到了那激情的年代,一切都是那么美好,那么纯正。”
“我们高中就认识,现在都超过90岁了。同学友谊和军队友谊持续了70多年。”李超民拿出了一张陶伟于2020年10月到他家中做客的照片。“湖北省武昌实验中学建校100周年时,陶伟专程从山东回武汉,为学校的抗美援朝参军参干纪念墙揭幕。当天,他到我家中相聚,聊青春岁月,聊退休后生活。”
采访间隙,李超民的女儿李蓬告诉记者,20世纪70年代,爷爷瘫痪在床需要人照顾,父亲从北京调回武汉。退休后,父亲的组织关系归属武汉军休四中心。
李超民用手机给记者展示了一幅他送给陶伟的画作《大渡桥横铁索寒》,他说:“我们都是空军战士,一起见证了祖国空军的发展,友谊长存。”
记者耿珊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