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注意到,3月以来,至少已有宁银理财、招银理财等10家机构宣布了理财产品费率优惠的消息,部分产品销售服务费清零。与此同时,包括国有行理财子公司在内的多家机构密集下调产品业绩比较基准,部分产品降幅超100个基点(BP)。在当前低利率环境下,债市疲软,存款利率走低,理财产品收益率预期下行,从而促使业绩比较基准被下调。
业内人士预计,2025年理财产品收益率或面临较大下行压力。不少理财公司表示,将调整理财产品底层投资逻辑,从重视资产向重视策略转变,从单一资产、单策略的配置思路向多元资产、多策略的配置思路转变。
费率和业绩比较基准“双降”
近日,新一波银行理财降费潮涌起。据记者不完全统计,至少已有宁银理财、建信理财、苏银理财、招银理财等10家机构密集发布了费率优惠通知,向投资者减费让利。
3月25日,招银理财接连发布公告称,给予多只固定收益类理财计划产品阶段性的费率优惠,将固定投资管理费进行下调,部分产品年化费率由调整前的0.15%降至0.05%。同日,兴银理财也公告下调某混合类理财产品A类份额的投资管理费、托管费和销售服务费。
稍早前,宁银理财也批量下调了旗下部分固定收益类产品的费率。其中,部分固定收益类日开理财产品和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的销售服务费直降至零,而调整前的原始费率(年化)多为0.3%或0.4%,降幅最高达40个基点。
值得关注的是,与此次降费潮同步进行的是多家理财子公司对业绩比较基准的进一步下调,建信理财、中邮理财等国有大行理财子公司也在此次调整的行列中。
“自去年以来,央行下调部分政策利率,以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为代表的无风险收益出现下行,债权类资产收益降低。”3月24日,建信理财发布的调整某固收类净值型人民币理财产品第2期比较基准的公告中写道。
公告显示,此次调整后,该产品业绩比较基准将由2.3%至3.6%下调为1.0%至3.0%,降幅高达130个基点。记者注意到,该产品为13个月定期开放产品,查询与之时长相近的一年期定存产品可以发现,国有大行给出的最高年化利率多在1.35%,部分股份行的一年期特色存款产品可达到1.60%,均高于该产品比较基准下限。
另外,中邮理财也在近期调整多只产品业绩比较基准,基准上限大多由“3”字头降至2.5%左右,基准下限则探至1.40%,较此前整体下行约100个基点。
低利率下的适应性调整
低利率环境下,降费率、降基准似乎已成为银行理财子公司的常规操作。今年以来,银行理财产品的业绩比较基准下限已经跌破“2”字头,费率优惠力度也在加码,是什么让理财子公司频频作出调整?
“从市场角度来看,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归根到底取决于它投资的底层资产,而这些资产的收益率正在持续走低,理财产品的收益自然被压低了。更棘手的是,市场上高收益的优质资产变得稀缺,这种‘资产荒’直接导致业绩比较基准的下调。”安爵资产董事长刘岩对记者指出,“从行业角度来看,理财子公司之间的竞争已经从过去的‘拼收益’转向‘拼服务’和‘拼价格’,很多理财公司为了吸引客户而选择降低产品费率。短期内这种降费潮确实能增强产品的吸引力,但长期来看也有相当的副作用,比如会压缩理财公司的利润空间,甚至可能会影响整个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记者还注意到,近两年来,降费率与调降业绩比较基准的操作时常交替或同时出现。
在刘岩看来,这两项举措之间存在紧密的关联,共同反映了理财市场在当前环境下的适应性调整和竞争策略的变化。对理财子公司而言,这两项举措有助于提升市场竞争力、适应监管要求,以及优化资产配置。对投资者而言,则有助于引导其形成合理预期,并降低投资成本。
“下调业绩比较基准可以使收益预期更贴近市场实际,引导投资者更加关注产品的风险收益比,理财子公司也能更好地符合监管规定、避免潜在风险,在资产配置上也为公司提供了更大灵活性。”刘岩进一步分析指出,“降费直接降低了投资者成本,有助于吸引更多投资者,扩大市场份额,也体现了理财子公司减费让利的精神,有助于提升公司的合规性和市场形象,一定程度上增强投资者对理财产品的信任和认可。”
投资布局需向多元化转变
业内人士认为,理财行业或面临更多挑战。国盛证券首席分析师杨业伟表示,在债券收益率下降、同业存款利率自律机制落地等因素影响下,2025年理财产品收益率可能趋势性下行。叠加此前配置的相对高收益率资产陆续到期,理财产品收益率下行压力将明显加大,这可能导致理财产品相对存款等产品的优势减弱。此外,理财产品规模扩张或存在一定压力,产品净值波动可能加大。
展望后市,排排网财富理财师姚旭升认为,在当前低利率环境下,理财产品未来收益率预期下行,叠加此前配置的高收益资产陆续到期,银行理财对投资者的吸引力可能会有所下降。部分对银行理财收益不满意和风险偏好较高的投资者,可能会选择将更多的资金配置到基金产品中去,以实现更好的投资回报。
为应对理财产品收益率波动,不少理财公司表示,将调整理财产品底层投资策略,多元化配置资产;同时,加强投资者预期管理,做好投资者教育与沟通工作,为投资者提供更加多元的理财产品。
兴银理财总裁汪圣明表示,下一阶段需要重塑理财的投资范式,实现理财产品新一轮转型,要从重视资产转向重视策略,从单一资产、单策略的配置思路转向多元资产、多策略的配置思路。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研究员娄飞鹏认为,投资者需要正视理财产品收益率下行问题,在投资过程中,应根据个人实际情况进行投资,长期投资是为了追求长期收益,短期投资是为了更好地满足流动性需求。
综合中国证券报、国际金融报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