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区居民在非遗体验馆学习剪纸技艺。

天冷的时候社区食堂成了取暖点,志愿者还为居民提供暖心八宝粥。
(社区供图)

社区为金婚老人举办重阳节敬老活动。
(社区供图)
在青山西大门,一个承载着武钢记忆的老社区正焕发新活力。青山区钢都花园123社区作为我市首批市级非遗特色社区,用20年时光编织出一张“钢柔并济”的幸福网。
钢铁基因里的文化蝶变。走进123社区,38%的绿化率让钢筋丛林透着盎然生机。这个始建于2001年、居住着5778名武钢人的社区,911名党员构筑起坚实的红色堡垒。“我们像炼钢一样锻造社区治理。”社区党委书记王俊介绍,13个网格党支部联动31个党小组,将武钢人特有的精细化管理融入社区建设。
全国首个建在社区里的“非遗廉文化体验馆”是123社区的文化地标。三代非遗传承人扎根社区,创作了5000余幅剪纸、衍纸作品在非遗馆中展陈,既有《炼钢工人》这样的工业主题创作,也有《江城清风》廉政系列。开馆以来每年举办80余场非遗课堂,吸引企业、高校、社区等100多批考察团观摩,让工业社区绽放传统艺术之花。
舌尖上的民生温度。每天上午11时,投资百万元的“社区好味到”食堂飘出阵阵饭香。70个餐位上,老人们边品尝6元套餐边唠家常。“三荤两素才15块,比外卖实惠多了。”正在打饭的王师傅点赞。这个与楠山康养共建的食堂,日均接待200人次,特设的送餐服务温暖了37户独居老人。
银发志愿者的春日。社区里最亮眼的是身着红马甲的“邻里先锋志愿服务队”。这支平均年龄68岁的队伍,365天志愿服务惠及万余人次。以“湖北好人”彭艳华领衔的志愿团队,维修家电、磨剪刀、调解纠纷。“我们这些老同志,还能为街坊发光发热,感到荣幸和自豪。”彭老师的笑声爽朗。
二十余载不变的邻里情。一年一度的“邻里节”是社区传统,至今已连续开展22年。从最初的几支文化团队发展到如今有26个兴趣班的“邻里学艺社”,“海玉之声”广播站已播出300期,红娘李顺玲成就了12对佳偶。
如今的123社区荣誉满墙: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省文明社区等23项桂冠,正如社区文化墙上镌刻的武钢精神——千度烈焰炼就好钢,岁月温情酿就幸福。
◎ 社区居民说
退休职工龚连英:“在食堂吃饭能遇见老同事,武钢情怀在这里延续。”
小区住户定光爱:“孩子参加衍纸班后,把非遗作品带到学校展示,特别自豪!”
文/程艳 通讯员刘智源
图/喻志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