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月27日,在中关村国际创新中心,机器人扎堆“上岗”中关村论坛年会。
新华社发

嫦娥六号返回样品揭示月背28亿年前火山活动、实现大规模光计算芯片的智能推理与训练、阐明单胺类神经递质转运机制及相关精神疾病药物调控机理……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27日在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开幕式上发布了2024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2024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主要分布在数理天文信息、化学材料能源、地球环境和生命医学等科学领域。遴选活动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办,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高技术研究发展中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基础研究管理中心)承办,分为推荐、初选、终选和审议等4个环节。
据了解,“中国科学十大进展”自2005年启动以来,已成功举办20届,其激发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科研热情,弘扬科学精神,推动基础研究的科学普及,促进公众对基础研究的了解、关心和支持,现已发展成为盘点中国基础研究领域年度成果的重要品牌活动。历年入选进展是中国基础研究取得重要成果的缩影和代表,在科技界产生良好反响,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
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以“新质生产力与全球科技合作”为年度主题,设置论坛会议、技术交易、成果发布、前沿大赛、配套活动5大板块,将举办128场活动。3月31日,还将举办重大成果专场发布活动,面向全球发布一批重大原创成果、重磅创新政策、最新研究报告。
【解读】
700多项研究成果参评 440余位两院院士投票
“中国科学十大进展”这样评出
《中国基础科学》《科技导报》《中国科学院院刊》《中国科学基金》《科学通报》5家编辑部以及教育部推荐700多项基础研究成果参评,首先由近140位相关学科领域专家学者从中遴选出31项成果;再由包括440余位两院院士在内的2700余位专家学者对这31项成果进行实名投票,遴选出10项重大科学研究成果,最终确定2024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原为“中国基础科学研究十大新闻”,1999年首次评选“1998年中国基础科学研究十大新闻”,2005年起至今每年举办;2010年起该活动变更为现名。
【相关】
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
重大成果发布实现三个“首次”
3月27日,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开幕。今年年会重大成果发布共三项主要内容,包括开幕式上发布2024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重大科技成果以及3月31日举行的重大成果专场发布会。
相较于往届,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的重大成果发布实现了三个“首次”。
一是在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发布20周年之际,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首次在论坛开幕式环节发布2024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二是首次面向全国范围进行成果征集。聚焦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安徽等科创中心建设重点区域,以及全国TOP20高校进行成果征集。
三是首次人工智能全流程参与发布视频制作,以更直观、更生动的方式展现北京在人工智能创新方面的最新成果。
开幕式上发布的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重大科技成果共有10项。
■EAST首次实现千秒量级高约束模等离子体运行
■高能同步辐射光源成功发射第一束光
■“梦想”号大洋钻探船建成入列
■60MW/600MWh液态空气储能示范项目
■高分辨率三维介观尺度荧光显微技术
■基于脱氨酶的转录因子印记技术
■己二酸的生物制造关键技术
■基于新型光敏蛋白的基因治疗技术
■北京人工智能创新应用成果
■北京重大开源成果
综合新华社、央视、《北京晚报》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