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112岁阿婆成功植入心脏起搏器

术前还能爬600级台阶扫墓 刷新该手术全球最高龄纪录
武汉晚报 2025年04月17日

    温医大附一院心血管内科医生进行术后查房。

    图据《温州日报》

    手术团队由施翔翔副主任医师与周希主治医师主刀。

    4月7日是李阿婆出院的日子,记者在温医大附一院心血管内科病房见到了精神矍铄的她。此时,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医师施翔翔和主治医师周希等医护人员来到病房,为她做出院前的检查。“阿婆恢复得很好,比预想的都要好。”施翔翔介绍说。

    这标志着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团队再次创造医学奇迹:112岁的超高龄患者李阿婆成功采用生理性起搏技术植入双腔永久起搏器并康复出院。这一手术不仅刷新全球有报道的生理性起搏手术患者年龄纪录,更标志着我国在心脏起搏技术领域已跻身国际前沿,为超高龄、高危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希望。

    112岁超高龄老人

    命悬一线

    李阿婆出生于1914年3月3日,浙江永嘉上塘人,上个月刚过完生日。

    “我母亲平时身体健康,平日饮食清淡,爱食青菜、柚子,偶饮小酒。最近一次体检各项指标也正常,生活完全能够自理。发病前一天,她曾步行600级台阶上山扫墓。”李阿婆84岁的大儿子王先生告诉记者,3月26日,他母亲突发胸闷,眼前一黑后跌倒在地,家人发现后,将老人紧急送往温医大附一院公园路院区。

    经诊断,老人患有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窦性停搏以及阵发房颤,最长达6秒的心脏停搏随时面临心源性猝死风险。

    “李阿婆的心跳就像风中残烛,入院时平均心率仅35次/分,皮肤薄如蝉翼,血管细若发丝,传统起搏器植入可能引发囊袋感染或电极移位。”主刀医生施翔翔回忆道。更棘手的是,老人因年龄和体质限制无法耐受全麻,且被手术保险拒保,手术必须在局麻状态下以最短时间完成。

    面对这位112岁高龄、体重仅30公斤的患者,医疗团队的压力前所未有。“但患者家属那句‘哪怕只有一线希望也要试试’,让我们决定挑战医学极限。”

    30分钟完成重构

    “生命电路”

    面对这场高难度挑战,4月2日,温医大附一院心血管内科周浩主任迅速牵头组织多学科讨论,与心脏中心起搏组专家一同为老人量身定制手术方案——开展“左束支区域生理性起搏术”。

    据了解,与传统右心室起搏不同,左束支起搏(LBBP)能激活心脏正常传导路径,实现心室同步收缩,显著降低心衰风险。

    为保障手术的精准高效,手术团队由施翔翔副主任医师与周希主治医师主刀。施翔翔擅长高危心律失常介入治疗,曾为多名高龄高危患者成功手术;周希则师从知名起搏专家,熟练掌握左束支起搏核心技术。同时配备三人护士团队全程配合,负责实时监测患者生命体征,缓解患者局部麻醉下出现的应激反应。

    “平时这类手术,仅需一名主刀和一位护士,这次手术团队的配置翻倍,为手术成功上了双保险。”温医大附属第一医院公园路院区心血管内科副护士长陈蓓蓓说。

    “患者体重仅30公斤,每一步操作都需要极致精准。”施翔翔透露,在确认患者皮下脂肪状态后,实施手术时,整个医疗团队选择从足位下腋静脉穿刺,巧妙避开血管变异和气胸风险,并通过电生理标测精准定位左束支区域。

    凭借丰富的临床经验,他们仅用30分钟就完成电极植入与参数测试,最大程度减少了老人术中的应激反应。

    年植入超1500例

    领跑全球

    李阿婆膝下有5个子女。发病当天,全家子孙均到场。“听说要做手术,我妈最初还是很抗拒。”李阿婆的大儿子、84岁的王老伯说,经家人劝说和医院宣教,她最终同意手术。

    “手术是局麻,术中需要患者配合,李阿婆非常配合,家里人的劝说功不可没。老人术后第一句‘谢谢’让我们很感动。”施翔翔感慨道。

    术后,老人心率恢复至60次/分以上,且未出现任何并发症,于4月7日下午顺利出院。“我现在比入院时舒服多了,呼吸也顺畅了,谢谢你们!”出院时,李阿婆向医护人员连声道谢。

    此次手术融合了温医大附一院原创的生理性起搏技术,该技术此前已创下年植入量全国第一的佳绩,处于国际领先水平。目前,温医大附属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年完成起搏器植入超1500例,95岁以上超高龄老人超17例,技术影响力辐射全国。

    此次手术的成功,充分验证了生理性起搏技术在超高龄患者中的安全性,也为全球医学界提供了宝贵经验。未来,温医大附一院心血管内科将继续探索创新,为更多像李阿婆老人这样的高危患者点亮“心”希望。

    正如科主任周浩所言:“医学的每一次突破,都是为了给生命多一个选择。”而对于李阿婆来说,这个选择让她在112岁的春天,再次听到了心脏有力地跳动。

    综合《温州日报》《温州晚报》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