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花山就业超市推出的部分培训课。

入职者可免费领取入职礼包。
“能做小程序,但是我们没有选择做小程序。”在智能匹配、扫码入职不断涌现,各类招聘APP和小程序层出不穷的情况下,花山街道“就业超市”却坚持一对一的入职推荐与服务。
该街道工作人员称,辖区内服务对象大多是四五十岁的居民,对智能手机、智能应用接受度较低。根据居民的实际情况,他们选择了一对一和面对面的形式。其中,有人对薪资要求较高,但工作技能较低,则不太好找工作;有的人意向明确,就能更快找到工作。每位求职居民情况不同,找工作周期从几天到一个月不等,若遇到犹豫不决的居民,一对一沟通的时间还会更长。
虽然这种方式看似传统,但他们4年间已经帮助1200人找到家门口的工作。此外,在技能培训上,他们走在社会前沿,陪诊师、数据标注员、收纳师受热捧,还将推出AI视频剪辑、数字推拿(借助电子设备进行推拿)等新兴职业技能培训。
28岁妇女只拿一部相机
就开了摄影工作室
今年2月,在就业超市的帮助下,28岁的李慧玲在家门口开了一家摄影工作室,只带了自己的相机就来了。
李慧玲原本的职业是护士,后来去当了医药代表。孩子出生后,为更好地陪伴孩子,她犹豫再三,辞掉了这份需要频繁出差的工作。
辞掉工作该做什么呢?她想到了自己的爱好——摄影。她曾在花山街道就业超市参加过摄影培训,就业超市的工作人员知道她的想法之后,决定帮她“微创业”。
为了减轻初期创业的压力,社区工作人员给她在家门口的软件新城智慧社区腾出了一间办公室,还给她提供了摄影灯(价值2000元)、摄影背景轴、背景布。她曾经了解过,摄影工作室通常会选在商住两用的小区。在她居住的小区,一室一厅月租约1700元,而她没有这笔支出,这为她减轻了不少压力。
她自己一边在线上运营账号、接单,一边在线下为附近的居民进行拍摄。近期,为了让大家知道小区附近有这样一家摄影工作室,她推出了免费的复古照片拍摄服务。“也算是对社区的回馈,以后工作室收入稳定了,也会更多反馈社区。比如有活动的时候义务来拍摄,或者给社区捐公益基金等等。”
记者在现场发现,二楼的公共区域除了李慧玲的摄影工作室,还有一间开放式厨房,里面摆满了琳琅满目的烘焙用品。这里除了她之外,还有一位烘焙创业者和收纳师创业者。她们都在这里办公,也都住附近,这种灵活的工作模式也方便她们照顾家庭,还能靠自己的技能提高收入。
收纳师、数据标注员……
新兴职业层出不穷
为了让更多失业人员具备工作技能,开拓新的就业渠道,“就业红娘”们花了不少心思。一方面提供生活技能培训,一方面紧跟社会潮流,挖掘新型职业技能培训。
生活类的培训与民生息息相关,是老百姓生活所需,比如卤菜、插花、快剪、编织等等。比较时髦的培训则有陪诊师、收纳师、数据标注员等等。
早在前年,他们就培训出了几位陪诊师,一单可以赚200多元。去年还推出了数据标注的培训,深受妇女群体的好评,这项兼职可以让她们有日均80元的收入。
经过几年的发展,他们发现陪诊师的需求在增加,决定重启陪诊师培训。而快剪培训效果不佳,因为普通人很难通过短期培训就学会剪发。接下来还准备探索数字推拿培训、AI剪短视频等。
今年57岁的黄冈人苏卫红就是新花山人,2021年,她跟随女儿来到花山居住。女儿在光谷上班,她则计划着找点工作。因为在此地没有熟人,信息渠道比较狭窄,正好她在网格群里看到了求职信息,就联系上了就业超市。
填报信息仅一个星期,她就找到了一份保洁的工作,后由于家里父亲生病需要人照顾,她辞去了保洁工作,准备找零工。
在就业超市工作人员的帮助下,她参加了很多技能培训,学会了缝纫和编织,其中编织发卡、小饰品还给她带来了每年3000多元的收入。其间,她和工作人员保持着联系,“他们就是跟踪式的服务,不是一两次就完了,有啥事都可以去找他们。”她颇为感慨。
文/图 九派新闻记者阳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