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志愿者美化小区。

西湖庭苑小区的道路干净整洁。

文家湾社区开展多方议事。
东西湖区吴家山街道文家湾社区党委书记 彭湃
【案例背景】
老旧小区设施老化
文家湾社区建成于2006年,经过20年风雨,许多设施已经老化,一些小区栋宇出现外墙脱落,再加上入住人口增加,卫生环境变得越来越差,公共空间变得越来越小,居民们的意见也越来越大。面对这一状况,社区党委意识到,单纯依靠社区自身力量难以解决居民日益增长的需求。只有通过党建引领、居民自治、多元共治的创新实践,才能让社区来一场由内而外的蝶变。
【治理办法】
民主协商激活自治
资源整合实现蝶变
建议事平台“找毛病”
社区党委没有选择大包大揽,而是搭建起居民议事平台,以“大家事大家议、大家事大家管”为理念,开启了改造的第一步。
7次“业委会+物业+居民”群众议事会,430次入户走访,32条意见建议的收集整理,这一连串数字背后,是社区工作者奔走的脚步和居民逐渐被唤醒的主人翁意识。这种接地气的议事方式,不仅精准锚定了居民的改造诉求,更悄然改变了居民与社区的关系——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
联合多单位“聚合力”
在改造过程中,社区党委充分发挥“红色引擎”作用,构建起多元主体参与的治理网络。东西湖区水务局下沉党员带着专业建议参与协商,物业公司和居民自发为环境整治出资,小区妇联、共青团组织志愿者协助走访调查,这种“下沉单位+共建单位+居民群众+群团组织”的联动模式,引发资源集聚的“洼地效应”。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由业委会主任聂贤海带领的居民监督小组,每天驻守施工现场,将居民的意见实时反馈给施工方。从增加高空抛物监控到规划单向行驶路线,从新增电动车棚到优化晾晒区域,居民的建议被一一记录并得到认真考量。
小区妇联在改造中扮演了独特角色。她们不仅协调提供议事场地和物资,更通过“姐妹茶话会”等形式,将改造信息传递给更多家庭主妇和老年人群体。这种柔性治理方式,有效弥合了不同群体间的认知差异,为工程推进创造了和谐的社区氛围。当改造进入攻坚阶段,3支由工作人员、下沉党员和热心居民组成的志愿服务团队主动承担起施工协调、秩序维护等工作,他们被居民亲切地称为“家港湾的守护者”。
小区靓起来“晒成果”
经过数月的共同努力,西湖庭苑小区的蝶变令人惊喜:20盏路灯点亮小区夜空,20把休闲椅成为邻里交流的“会客厅”,95个监控摄像头织就安全防护网,20余栋楼房的墙面焕然一新。但这些硬件改善只是故事的开始,更深刻的变化发生在居民心里。社区通过科学规划,将原本杂乱的空间重新划分为休闲区、健身区、晾晒区,预留了居民议事厅和电动车棚,特别是“共享花园”项目的实施,让居民在种花养草中增进感情。
【成效与启示】
激发居民主体意识
构建治理新格局
西湖庭苑小区的实践为老旧小区治理提供了有益启示。社区治理不是简单的物理空间改造,而是要通过激发居民主体意识,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新格局。这种治理模式的可贵之处在于,它既解决了当下的环境改善问题,更通过全过程民主协商培育了居民的自治能力,为社区可持续发展注入内生动力。
如今,“家港湾”已成为文家湾社区的一张名片,但其意义远不止于一个改造项目的成功。它展示了基层社区如何通过党建引领凝聚合力,如何通过民主协商激活自治,如何通过资源整合实现蝶变。随着3支志愿服务团队的常态化运作,以及居民议事机制的不断完善,西湖庭苑小区的治理故事仍在续写。这里的变化证明,当社区真正成为居民的“情感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时,老旧小区不仅能焕发新颜,更能成为承载美好生活的幸福港湾。
在这个充满温度的实践中,文家湾社区探索出了一条“党建引领搭台、居民自治唱戏、多元共治伴奏”的社区治理新路。从西湖庭苑小区的变化我们看到,社区治理的密码或许就藏在“共”字之中——只有让每个居民都成为社区建设的“主角”而非“观众”,才能奏响基层治理的和谐乐章,让“家港湾”真正成为居民心灵的归宿。
策划/东西湖区委社会工作部 通讯员吴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