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安救援人员在洞穴气室内发现被困人员王先生。
新华社发

公安救援人员准备潜入水下搜救被困人员。
新华社发

公安救援人员将王先生救出水面。
新华社发
“没问题,没问题,出来了!”7月24日18时,湖南省永顺县猛洞河畔,随着公安潜水救援人员将被困的王先生托举出水面,岸上焦急等待的人们爆发出胜利的欢呼声。这场跨越800公里、持续110小时的生死接力救援再次创造了生命的奇迹。成功获救的王先生,用力扬起右臂,紧握拳头比出了“加油”的手势。
800公里跨省紧急救援
7月23日,广西百色市公安局接到湖南省公安机关协作函,称7月20日凌晨4时,永顺县一群众王先生在开展潜水作业时,误入水下洞穴被困。因当地搜救手段有限,请求协调百色市公安水上救援力量前往支援。
警情就是命令。百色市公安局立即行动,指派经验丰富的四级高级警长梁良带队,率领治安管理支队水上勤务和航空警务大队的11名精干队员,携带专业装备,连夜驱车赶赴湖南。
从广西百色市到湖南永顺县,相距800余公里。但生命至上,刻不容缓!“大家轮流开车,整整开了12个小时,路上几乎没有停留。”队员许世德说,“越快到达,被困人员就越多一分生的希望。”
他们在现场了解到,7月20日凌晨,包括王先生在内的几名潜水爱好者,到该洞穴潜水。王先生下潜一次后,发现气瓶还有气,便二次下潜,结果迷路。玩伴立即报警求助,当地很多社会力量参与救援,均未能成功。因为被困时间过长,家属也做好了结果可能不好的准备。
24日凌晨4时,抵达救援现场的队员们顾不上休息,立即投入到救援工作中,但首轮搜救却并不顺利。
地下洞穴复杂曲折,能见度不足一米,只能依靠队员自身携带的光源顺着石壁摸索前行。搜救队员们通过布设引导绳往洞内推进约70米,接连排查了4个洞室,均未找到被困人员。
幽暗洞穴里的生死博弈
现场勘察后,救援人员得知,该洞穴几十年前是个旱洞,附近水库水位上涨后,洞穴被淹。与广西洞穴是地下河或泉水不同,该洞穴的水是外面的河水倒灌其中,再加上下雨,洞中的水很浑浊,给救援带来很大难度。
“洞穴救援最难的就是没准确的信息判断,尤其是陌生的水域。”梁良说,经过现场勘察后,他们11个人分3组,制订救援计划,其中潜水搜救组冲在最前面。
“还有希望吗?”“还能找到吗?”看着被困人员家属焦急而期盼的目光,梁良暗下决心,要尽全力把被困人员活着带出来。
24日15时,救援队员闫明、刘承志继续开展第二轮下潜搜救工作,这次他们带回了一个好消息和一个坏消息。好消息是他们在水下13米、距离洞口80米处的一个气室内发现了被困5天的王先生。但坏消息是里面空气流通不畅,二氧化碳浓度偏高,被困人员已出现缺氧而呼吸困难的情况。
“水下漆黑一片,看到有灯光,我们游了过去。”7月25日下午,首先找到王先生的救援队员闫明、刘承志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均表示,发现王先生时感觉有点不可思议,“被困了那么多天,王先生的精神状态还很好”。
救援队员闫明回忆当时发现王先生时的情景说:“广西的地下洞穴之间多有地下河相互连接,气室内一般不存在缺氧问题,而永顺县这里是相对独立的洞穴,与外界隔绝,很容易造成缺氧。”
狭窄气室里两束光交汇
发现被困人员是第一步,如何安全救出将是更大的挑战。确认被困人员状况后,决定由刘承志留在洞穴陪同王先生,闫明则返回水面报告情况。
为改善洞内空气状况,救援小组决定由闫明携带50%浓度的氧气瓶立即返回洞室,为引导被困人员出水争取更多时间。虽然有了氧气补给,但在一个多小时的等待过程中,闫明坦言仍感到头晕眼花。为了不让被困人员更焦虑,他努力调整心态保持淡定。
不久后,梁良率队员许世德、黄赠谕到达气室汇合。在幽暗洞穴内,梁良再次认真评估被困人员情况后,决定采取水下拖带战术开展救援。
返回水面的过程充满危机和挑战。“水下能见度太低,洞内结构复杂,加上被困太久,被困人的身体和心理都有些不适应,需要我们进行辅助潜水。”梁良说,队员们只能小心翼翼地护着王先生,一点一点地慢慢游动。
24日18时,当4名救援人员托举着王先生浮出水面的那一刻,山谷瞬间被欢呼声淹没。被困110小时的王先生环顾四周,恍惚中用力举起拳头比出“加油”姿势,这一幕让在场者无不落泪——那是绝境逢生的力量,更是生命与生命的双向奔赴。
王先生告诉他们,被困的这么多天,刚开始,他还尝试找出口,未果后就节省体力等待救援。没有任何食物,他只能不停喝水。困了,就在旁边一个狭小的洞坑内弓着身体蜷缩着休息。支撑他的只有一个念头:“不想死,要活下去!”当他隐约看到救援人员搜救的灯光,马上跳入水中,晃动手电筒。两束光就此交汇,他得救了。
这次的救援奇迹已不是梁良和队员们第一次创造。今年2月,他们就在百色市田阳区成功救出两名失联73小时的科考人员。从熟悉的家乡水域到陌生的湘西峡谷,每一次成功背后,是队员们日复一日的艰苦训练和在实战中积累的宝贵经验。
综合新华社、《南国早报》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