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东战区”民警在研判警情。
通讯员武龚萱 摄
“我的钱包被偷了,小偷转眼就跑没影了!”7月13日,市民王女士在江夏区纸坊街某菜场买菜付款时遭遇扒窃。接报后,武汉市公安局江夏区分局纸坊派出所民警迅速出击,仅用一小时便成功规劝嫌疑人黄某投案自首。
王女士的经历是武汉公安高效打击民生案件的一个缩影。记者7月28日从武汉市公安局获悉,今年上半年,该局聚焦盗窃、抢劫、诈骗等严重影响群众安全感的民生案件,健全完善“专业+机制+大数据”新型警务运行模式,提升打防效能。截至目前,全市盗窃刑事案件发案数同比下降55.2%。
“派出所组团”
快破民生小案
“月亮湾码头电动车被盗,请立即上案!”5月7日8时,李先生报警称其价值3900元的灰色电动车被盗。警情通过一体化指挥平台秒级响应,同步直达武昌区分局侦查中心“徐东战区”和“民生小案专班”。
“徐东战区”分片负责的杨园、余家头、徐家棚3个派出所的刑侦民警闻令而动。民警王李明陪同李先生现场勘查的同时,民警秦一钊倒查监控,仅用10分钟便锁定3名嫌疑人,“民生小案专班”顺线找到其藏匿地点。
2小时后,民警赶到6公里外的某KTV,将正在庆祝的江某等3人当场抓获,在楼下查获被盗电动车。当日下午,李先生便惊喜领回爱车。
此前,民生小案因嫌疑人流动性强、侦查资源分散等问题,面临侦破难、追赃难、返还慢的困境,群众对此反映强烈。
针对此,去年7月,武昌区分局创新推出“战区”模式,将全区21个派出所的办案队组建成“五个战区”,并整合相关警种组建“民生小案专班”,形成“快侦快破”分级响应机制:2小时未锁定对象,探长上案,整合力量,突破视频盲区,精准追踪;4小时未突破,队长提级指挥,统分局资源,织密“视频+技术+抓捕”立体合围网;8小时未告破,班组攻坚,梳线索、串类案,推动由“个案突破”转向“类案深挖”,为高效破案提供强力支撑。
今年以来,武昌区依托战区协作机制,大批民生小案得以快速侦破,传统盗抢骗现案破案率达82.1%。
智能勘查
10分钟确定嫌疑人
“店门被砸,数千元的香烟被盗!”5月13日清晨,江岸区某烟酒店报案。现场一片狼藉,但江岸区公安分局刑侦大队技术民警唐骏细致勘查后,在墙角成功提取到关键微量物证。
唐骏迅速掏出警务通,打开“鑫警务”APP,将物证信息拍照上传。“嫌疑人尹某,51岁,有前科,逃至辖区某菜市场!”不到10分钟,区分局侦查中心的精准信息反馈回来。快反队员快速出击,一举抓获嫌疑人,并成功串破另一起积案。
“过去,我们现场提取物证信息后,需返回录入系统、人工标注特征再发起比对,耗时长达2至3天。如今,融合人工智能、物联网及大数据技术的‘鑫警务’智能勘查系统,可在现场完成信息采集,24小时在线智能匹配,最快3分钟反馈结果,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唐骏感慨道。
据了解,“鑫警务”APP凭借“即时采集、即时比对、即时反馈”的高效运转机制,已成为市、区两级民警现场物证勘查的办案“加速器”。
据悉,该系统大幅减少信息流转时间,今年以来已支撑多起扒窃、入室盗窃等民生案件实现快侦快破、即发即破。
大数据预警
精准拦截流窜盗贼
“该流窜团伙在汉正街有作案嫌疑。”6月3日,科技信息化支队提取异常数据,搭建智能预警分析模型,通过对全量数据的深度分析,发现外地来汉人员吉某等人涉嫌流窜作案。
预警线索第一时间传至硚口区公安分局。经查,该团伙已来汉对多家商户踩点预谋。
6月6日,当嫌疑人进入作案现场准备实施盗窃时,科技信息化支队将实时动态推送分局。分局迅速调度快反、刑侦、派出所力量,一举将吉某等嫌疑人抓获,查获疑似赃物及作案工具,并同步开展案件串并工作。
记者在科技信息化支队三大队走访时看到,针对盗窃案件的特点,智能预警分析模型系统就像一位24小时在岗的“电子警察”,时刻分析数据、更新线索。一旁民警则不断琢磨着怎么让这个“电子警察”变得更聪明、更靠谱。
“我们用警察抓贼的经验来‘训练’电脑,让那些原本藏得很深的可疑痕迹无处遁形。”三大队相关负责人介绍,经不断优化,该系统现在已经能够快速分析信息、生成报告,传到相关民警手机上。以便民警第一时间收到预警短信,抢在嫌疑人动手之前,将犯罪苗头掐灭。
据悉,今年以来,科技信息化支队紧盯盗窃公共设施、涉车侵财和入室盗窃等民生案件,成立类案攻坚专班,创新探索了“研判预警、动态追踪、同步侦破”的打防机制,累计有效预警217次,全市盗窃刑事案件发案数同比下降55.2%。
通讯员郑成波 詹绾 黄若灵 王辉 记者陈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