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一张皮”到“一只豹”

网红雪豹“凌小蛰”的重生之路

武汉晚报 2025年07月29日

    赵海龙把肉放在“凌小蛰”前方。

    “凌小蛰”如今成为网红雪豹。

    “凌小蛰”如今身体圆润了不少,毛发更加光亮。

    受访者供图

    今年3月4日,三江源国家公园的生态巡护员在巡护时,发现了一只奄奄一息的雪豹幼崽,他们连夜冒着风雪驱车1000公里,将它从玉树州送往西宁市的青海野生动物救护繁育中心进行救治。

    几个月以来,“凌小蛰”成为网红雪豹,无数网友在线“追更”它的康复Vlog。从濒临死亡到活泼好动,网友说,“爱会让血肉疯狂生长”更加具象化了。明星动物重生背后,是青海野生动物救护繁育中心对这一旗舰物种数十年来的守护。

    抢救濒死雪豹幼崽

    兽医师赵海龙在青海野生动物救护繁育中心工作了16年,参与救治过多只雪豹。但第一次看到“凌小蛰”,他有些不忍直视,“感觉地上摊着的,是一张薄薄的豹皮”。

    “凌小蛰”被送达中心已是3月5日的下午,尽管三江源国家公园的巡护员在路途中为其喂了牛奶,但它还是脱水严重,身形极其消瘦。“身上摸不到肉,全是骨头跟皮,估计已经有一周没有进食。除了眼睛能眨巴眨巴,嘴巴能张一张,它其他地方哪儿都动不了。”

    中心工作人员赶紧为它处理伤口、体检、验血和拍摄X光片。这只雪豹幼崽为雄性,体长74厘米,体重不足10公斤。它颈椎、胸椎损伤,肝脏损伤,体温极低,脚上还有一处10厘米长的外伤。

    如果再晚来半天,可能连命都保不住。兽医师推测6个月大的小雪豹是和母亲学习猎食时,失足从高空摔落导致神经受损,所以无法动弹。

    经过一周的重症抢救和治疗,小雪豹的情况逐步稳定,姿势也由只能躺着变成趴着。工作人员把肉放在半米之外,对食物的渴望激励它强撑着,艰难地匍匐爬过去吃。“能吃,命就保住了。”赵海龙放了心。

    康复背后的“三德子”

    在网络上,无数网友被“凌小蛰”的坚韧和生命力打动。一张赵海龙抱着“凌小蛰”的视频截图,被大家频频转发。图片中,“凌小蛰”的眼神不再是濒死时的绝望和麻木,也没有豹子的警觉和凶猛,而是非常呆萌和柔和。

    有人猜测“凌小蛰”是麻药劲儿还没过,但更多人愿意相信万物有灵,它在用眼神向怀抱着它的兽医师传达感激之情。

    然而真实情况是,小雪豹对赵海龙更有应激反应。看到那个经常要抓住它、给它打针的人走过来,“凌小蛰”会躲起来,或者龇牙对他低吼。

    长年关注西宁野生动物园(青海野生动物救护繁育中心)的网友知道,“凌小蛰”并非第一只获得救助的雪豹。在这里,每一只被救助的雪豹都姓凌,因为凌有冰雪之意。

    2017年,青海野生动物救护繁育中心首次对外公布了雪豹救治的影像,也让这种神秘的动物走入大众视野。当时被救助的“凌霜”被网友亲切地称为“凌霜公主”。

    没过多久,中心又救治了一只雪豹,取名“凌雪”,由于年岁已高,被称为“凌雪太后”。看着赵海龙日夜伺候“公主”“太后”,网友也给赵海龙起了个昵称——“三德子”。

    守护众多高山物种

    在一段段Vlog和直播中,网友们欣喜地见证了“凌小蛰”的重生之路。

    它搬到了专属康复隔离场里,地面铺着乌拉草,还摆放着造型树干模拟野外环境;它的身体圆润了不少,毛发更加光亮,体重从发现时的不足10公斤增长到20公斤;它的运动能力和平衡能力正在逐步恢复,有时候会“拆家”狂打摄像头,也会玩冰坨、追兔子、探索新事物……

    “不过,神经受损很难完全治愈,所以它走路还是有点不协调,屁股一扭一扭的。往上跳时还好,往下跳时,时常会一头栽下来。”赵海龙说。

    中心救护的10只雪豹中,目前有2只健康个体回到了大自然,剩下的由于老、弱、幼等原因留了下来,获得了“永久编制”。

    青海野生动物救护繁育中心主任何顺福告诉记者,雪豹是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是高原生态系统完整性和稳定性的“晴雨表”。

    大量的救治和科普宣传,可以让公众更了解雪豹,有意愿保护它们。与雪豹生活在同一区域的,还有白唇鹿、藏雪鸡等高山物种,当人们守护雪豹和其栖息地时,也同时守护了其他物种。从这个意义上讲,雪豹像一把保护伞,也被称为“伞物种”。

    为人工繁育作出贡献

    无法放归、留在西宁野生动物园的雪豹除了用于科普展示,还可以为人工繁育研究作出贡献。

    雪豹分布在全球13个国家,中国是雪豹最主要的分布区,占全世界雪豹栖息地的60%,青海省雪豹潜在栖息地面积占到全国的22%。

    “1984年西宁动物园成功繁育2只雪豹。”何顺福回忆,直至2016年,青海野生动物救护繁育中心繁育成活了一只雪豹,取名“傲雪”。三年后,人工繁育的“水墨”和“油画”也成功成活,这也是目前国内仅有的在人工饲养条件下成功繁育成活的三只雪豹。

    在此过程中,中心摸索到了提高雪豹幼崽成活率的大量经验。希望依托雪豹国家保护研究中心建设全面提升雪豹科学研究、就地保护、迁地保护、野化放归、科普宣传等能力水平,形成统一的保护策略。

    “雪豹‘凌小蛰’的流量背后,映射的是公众野生动物保护意识正逐渐增强。”何顺福说,中心2009年成立时,每年救护的野生动物只有几十只,而今,每年救护接近300只。近几年,兔狲、藏狐等动物频频“出圈”,也让西宁野生动物园火了起来,“我们希望让更多人加入到保护雪豹、保护野生动物的队伍中来。”

    据《新京报》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