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河北省玉田县虹桥镇农民在收获玉米。
新华社发
“雨后风凉暑气收,庭梧叶叶报初秋。”近期,冷空气开始刷存在感,我国多地开启夏秋转换。目前,西北、东北等地已进入秋的怀抱,但在黄河以南地区仍是夏的地盘,特别是长江以南地区暑热正盛。中国天气网推出全国入秋进程图和常年大城市入秋时间表,看看你家秋天何时“到货”。
【天气】
秋意铺展
北方多地渐次入秋
截至9月1日,秋的版图已覆盖我国超一半的国土,超过夏季的范围。从中国天气网推出的全国入秋进程图来看,内蒙古、东北地区大部、青海大部、甘肃、宁夏、新疆北部、川西高原、西藏南部、云南多地都已迈入秋天的门槛。北京、天津、河北中南部、山东、河南、重庆、贵州、江南、华南等地仍是夏的地盘,而青藏高原高海拔地区已是冬季。
大城市中,兰州(8月20日)、银川(8月21日)、太原(8月23日)、沈阳(8月25日)、长春(8月26日)接连入秋,乌鲁木齐也已经开启入秋进程。
目前,今年入秋进度和常年总体持平。中国天气网气象分析师张斌表示,今年夏天(6至8月)我国迎来了1961年以来的最热夏季,全国平均气温达到22.31℃。不过,8月底副热带高压开始南落,高温范围缩减,冷空气开始频频发力,秋姑娘也在“赶进度”,截至9月1日,整体入秋进程与常年持平,部分地区略偏晚。
南北差异
入秋时间可差5个月
我国幅员辽阔,南北方入秋时间差异可长达5个多月。在西藏中南部、四川西南部、云南高海拔山区等地的部分地方,常年6月就可进入气象学意义上的秋天。进入7月,在我国大部夏意还十分浓烈的时候,黑龙江中北部、内蒙古中东部、新疆北部、青藏高原东部、川西高原等地也早早开启秋天的进程。
9月,秋的范围逐渐铺展扩大,前沿可越过长江抵达南方,浙江中部、江西北部、湖南中部以及广西北部一线也将投入秋的怀抱。而在广东和广西南部沿海地区以及海南岛、台湾岛等地要到11月份以后才会陆续迎来秋天。
大城市中,呼和浩特入秋最早,一般8月12日就迈入了秋天的门槛,海口则要等到11月28日,为最晚盼到秋凉的大城市,一南一北入秋时间相隔108天。
今起三天,新一股冷空气将自西向东影响淮河以北地区,秋风渐起,秋凉显现,华北、东北多地也将开启入秋进程。
【健康】
换季不生病,收好这份饮食速查表
换季之时,天气并未立刻转凉,但昼夜温差开始加大、空气逐渐干燥。经常有人会问该怎么吃才能不生病、不长膘?记者就从营养学的角度,给大家整理一份“立秋后饮食速查表”,帮大家把节气变化拆解成可操作的饮食方案。
换季后的三大营养挑战
身体水分蒸发:空气干燥加之依旧高温,导致皮肤、呼吸道不显性失水增加,易出现口干、咽干、便秘。
能量需求波动:早晚凉爽让人食欲回升,但白天仍热,总能量消耗未必显著下降,结果容易“多吃不动”。
免疫屏障换季考验:温差大、人流量增大,呼吸道、消化道感染风险升高,需要充足蛋白及维生素A、D和锌、硒等免疫相关营养素。
饮食要诀就这四个字
润:补足水分和可溶性膳食纤维,对抗干燥。
稳:总能量别大起大落,体重增幅控制在≤0.5千克/月。
优:优质蛋白≥1.0克/千克体重,鸡蛋、奶、鱼、虾、瘦肉轮着吃。
轻:少油少糖,烹调以蒸、煮、炖、拌为主,减少煎炸、红油、重酱。
三类重点人群特别提醒
老年人:晨起、睡前各一杯温水“打卡”;每天喝500毫升牛奶,预防骨质疏松;每周吃至少3次深海鱼,每次50至75克。
学龄儿童:早餐一杯牛奶加一个水煮蛋;每天吃一份深绿色蔬菜和一份橙黄色蔬菜;限制含糖饮料。
慢性代谢病患者:糖友吃水果要放在两餐之间,每次最多吃150克,优先选择苹果、梨、桃;痛风和高尿酸人士注意减少浓肉汤摄入,多吃低脂奶和新鲜蔬菜;高血压人群每日盐摄入量不超5克,每日至少吃一斤蔬菜。
换季饮食给您提个醒
立秋后还能喝冰的吗?肠胃敏感、哮喘或痛经史者建议饮品温度≥10℃;普通人少量无妨,总量计入每日液体摄入。
此外,现代饮食让不少人的能量摄入过剩,贴秋膘就更要考虑健康,红烧肉和奶茶虽美味,不如用三文鱼、牛油果、坚果等“优质蛋白+好油脂”替代肥肉和甜饮料。
与此同时,膳食纤维也不是吃越多越好。普通人每天摄入25至30克即可,超过50克可能妨碍矿物质吸收并引发腹胀。
综合《北京青年报》、中国天气网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