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仝女士用右手捏住药丸。
单手自然前伸,手指慢慢抓住小药丸,一点点抬升送入口中,再用力握住矿泉水瓶举起,喝水吞药……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神经外科,61岁的仝女士终于能用偏瘫的右手喂自己吃药,激动的泪水在眼眶里打转。
记者9月8日获悉,协和医院全国首创“医师+工程师”双查房制度,并率先开设脑机接口医工融合门诊、病房,3个月来累计收治近百名患者。仝女士正是百名患者之一,她说:“戴上脑电帽治疗1个月,胜过以往3年。”
门诊里多了一位
穿蓝色工装的人
2022年1月,家住乌鲁木齐的仝女士突发脑梗塞,右侧肢体瘫痪,在当地医院坚持康复训练但疗效不佳。“治了3年多,右腿还是只能跛行,右手蜷曲无法伸展,更谈不上抓握东西”。而现在,仝女士右腿可以发力了,右手手指动作越来越精细。
今年6月16日,协和医院在全国率先开设脑机接口医工融合门诊和病房。7月中旬,仝女士的丈夫带着她自驾三千公里抵汉,挂上协和医院神经外科主任、脑机接口专家姜晓兵教授的专家号。同在诊室的,还有一位身着蓝色工装的工程师。
姜晓兵教授现场问诊、查体,检测神经功能,结合工程师意见共同制定治疗方案。仝女士很快住进了脑机接口医工融合病房。
医师、工程师一起查房
还教患者“抓蝴蝶”
9月8日上午,姜晓兵教授携医护、驻点工程师周琰开始大查房,逐一评估患者病情与康复进展,调整治疗方案。
设在病房旁边的,是协和医院脑机接口医工融合创新中心,这里汇集了一批武汉及各地研发的前沿设备,患者在这里接受评估与治疗。
住院的主要是脑卒中、脊髓损伤瘫痪患者,姜晓兵教授现场讲解脑机接口原理。他说,受伤后的大脑与肢体运动神经的通路被“切断”了,大脑“想动”却无法指挥肢体,脑机接口能解码“想动”的意念信号,将信号转化为控制指令,驱动外部设备辅助患者完成动作,“就好比在大脑和肢体之间,架设了一座新的桥梁,让大家想动就能动起来”。听了姜晓兵教授一席话,病友们更加积极了。
仝女士也来到了治疗室。主管护师唐艳为她戴上脑电帽,工程师周琰根据她的肌力进展调节“机械手”参数。一系列准备工作完成后,唐艳提醒仝女士,聆听电脑指令声,通过运动想象“抓蝴蝶”。仝女士发现,脑子稍一分神机械手就不听使唤,怎样才能集中注意力“抓住”屏幕上的蝴蝶?唐艳一直陪伴左右耐心指导。
这些常人只用几秒完成的动作,仝女士需要花费百倍的努力。正是由于医师、工程师默契配合,制定极具个体针对性、即时调整的训练计划,并手把手帮助仝女士“想到”“做到”,仝女士的进步才能如此之快。
据了解,在该院脑机接口医工融合门诊和病房,硬件工程师、算法工程师将跟随神经外科医生一起坐诊,每周进行1~2次联合大查房,针对重点患者进行多维度评估,共同制定个性化的脑机复能方案。同时,根据患者病情需要,及时调整设备参数、优化评估模型。每个疗程结束后,医工团队会根据采集的患者训练数据,评估具体疗效、动态调整方案,实现“评估—调整—再训练”的闭环康复体系。
文/记者罗兰 通讯员熊婉婷 聂文闻
图/通讯员刘坤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