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湖区长青街道华星社区

织星工坊四“针”绣出生活美“锦”

武汉晚报 2025年10月14日

    阳光洒进织星工坊,五彩毛线在能工巧匠指间翻飞。

    华星社区依托织星工坊平台开展就业培训。

    华星社区开展星光集市慈善主题活动。

    在东起三秀路、南至团结大道、西至五环大道、北至革新大道的0.4平方公里土地上,东西湖区长青街道华星社区如同一幅徐徐展开的织锦。这幅锦缎,以社区为布,以4853户居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线,在“矛盾诉求多、流动人口多、基层治理难、队伍培养难”的复杂经纬中,社区工作者与居民们手持“绣花针”,以“定针、起针、走针、收针”的精细工法,共同绣制出一幅邻里相亲、守望相助、充满活力的和谐画卷。

    绣布再大,第一针必须锚准方向。面对治理难题,社区深知唯有精准识别居民需求,才能让治理的“线头”不再乱缠。于是,织星工坊应运而生,并将听民声作为治理实践的第一个“定针”。

    这个定针,在线下化身为网格员们坚实的“铁脚板”。他们敲门入户,耐心询问居民想学什么手艺、家里缺什么织物、能否加入志愿服务队。志愿者和老党员们则在茶余饭后的家长里短中,敏锐地捕捉着居民们的所思所盼。在线上,居民网格群成为汇集“微心愿”的快速通道。短短半年间,62条“微心愿”被收集整理,并清晰地归纳为“学编织”“送温暖”“手工艺品售卖”三大类需求。群内每月都会更新“微心愿”实施进度,确保居民的合理诉求得到回应。

    钩针要握稳,起步要扎实,离不开熟练的引路人。每周二上午9时,织星工坊里总是座无虚席。骨干志愿者黄旺英身边,总是围坐着一圈渴望学习的居民。一年下来,固定参与活动的20多位居民中,已有七八位能够独立完成作品并熟练收针。这些学成的老学员又成为“小老师”,将技艺与热情继续传递。

    走针需密实,花色才饱满,力量才坚韧。华星社区巧妙地将“做慈善”与“送温暖”这两条主线并股,让治理的针脚精准落在最需要关怀的缝隙处。辖区内的高龄、独居老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是工坊成员们最深的牵挂。大家定期聚在一起,用灵巧的双手编织出一顶顶帽子、一条条围巾。这些凝聚着爱心的织物,一半用于“暖冬行动”,直接送到困难居民手中;另一半则通过“公益集市”进行义卖,实现爱心价值的转化。

    2024年10月,首场星光集市火爆开场,短短3小时售出92件手工艺品,筹集善款1000元,全部注入“华星慈善基金”,用于后续的帮扶慰问。这份爱心甚至超越了社区常住居民的范畴,延伸至快递小哥、外卖骑手等新就业群体。

    收针若不紧,再精美的花样也难逃松散的命运。社区深谙此道,在织星工坊的实践中,将最后一针巧妙地回穿进“数据扣”,用扎实的闭环管理勒紧治理的“里布”,确保成果长效持久。

    每一次编织活动,既是一次爱心的汇聚,也是一次信息的收集与更新。参与者签到时留下的信息,经过社区梳理与核实,动态汇入基层治理数据库。这个以“数据扣”为依托的体系,让社区对流动人员的基本信息、就业状况、居住情况等了然于胸,真正实现“底数清、情况明”。织星工坊作为一个极具吸引力的平台,将原本难以组织、难以联系的流动人口自然地凝聚起来。社区借此机会,将就业指导、医疗咨询、法律援助等多项服务精准嵌入,形成了“诉求进来、资源进去、服务跟上”的良性循环。

    ◎ 社区居民说

    团结村居民陶凤兰:去年冬天,我来织星工坊学钩围巾,第一次就织出了一条给老伴儿的爱心围巾。在大家的互帮互助下,我还参与了给快递小哥编织围巾的活动,真的很有意义。

    华星花园居民代艳梅:以前总觉得小区活动少,现在每周二我准点来社区报到,一边钩杯垫一边和网格员唠家常。社区把咱们“钩”在一起,关系是越来越紧密啦!

    江樾云著居民尹秋荣:我搬来才两年,最怕人生地不熟。自从在织星工坊教大家编织手工包,邻居都喊我“尹老师”。一句话——手里有钩针,心里就不孤单,华星社区让我这“新市民”找到了老姐妹!

    通讯员郑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