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微更新”激发邻里活力

武汉晚报 2025年10月29日

    三方联动治理社区。

    专业人士为居民指导栽种技巧。

    东西湖区将军路街道姑李路社区党委书记 乐胜利    

    【背景案例】

    姑李路社区是一个新老结合型社区,面临三大“成长烦恼”:

    一是公共空间“碎片化”与功能缺失问题突出。

    近700平方米的社区楼顶平台长期闲置,已沦为堆积杂物、滋生杂草的卫生死角,不仅造成资源浪费,更影响临窗居民生活。

    二是文化记忆“传承断层”与“身份认同”弱化。

    作为原水产大队所在地,本应传承的“围垦精神”与“匠人文化”在居住形态变化中逐渐消失。调研显示,高达85%的老年居民担忧文化根脉断代,而70%的年轻人对社区缺乏归属感,陷入“只知楼牌号,不知根与魂”的认同困境。

    三是资源整合的“最后一公里”难题。

    当前模式过度依赖政府投入,社会资本与居民力量未被有效激活,造成“政府干、群众看”的困局,进而导致长效运维失序,项目可持续性和社区内生活力不足。

    如何让“沉睡的屋顶”活起来、让“模糊的记忆”亮起来、让“沉默的居民”动起来,成为社区重点工作。

    【治理办法】

    2022年,将军路街道将姑李路社区作为“微更新”示范点,聚焦“屋顶空间重构”与“社区文化重塑”两大抓手,打造“同心园”屋顶科普阵地与“时光的印记·讲述百姓故事”红色文化阵地,探索“社区主导、居民参与、多方协同”的社区治理新模式。

    从废弃空地到同心花园

    社区微治理重塑邻里新关系

    社区在回收200余份居民问卷的基础上,将屋顶规划为四个功能分区:花卉区、蔬菜区、科普区及弹性空间。

    方案明确后,社区党委通过座谈会、公告栏和线上群等渠道广泛动员,向居民说明屋顶花园对改善环境、提供休憩空间的价值,有效激发了参与热情。居民积极响应,主动提供闲置工具和各类种子,保障了物资供应。

    实施过程中,居民分工协作:清理小队利用业余时间高效完成场地整理,种植组现场指导翻土、播种等技能,其他成员有序完成备土、分发种子等辅助工作。通过共同努力,原本荒废的屋顶逐步焕发生机,变为充满活力的绿色空间。

    从记忆碎片到文化地标

    百姓故事激活社区认同感

    居民闲聊中的“金点子”,被社区党委牢记于心,并于2023年底启动了“时光的印记”文化阵地建设。倡议一出,响应热烈。78岁的黄秀云老人率先抱来了珍藏多年的铁皮饼干盒,下岗工人张师傅送来了父亲的搪瓷缸……三个月内,社区便收集到老照片300余张、老物件100多件,活动室俨然成了“记忆仓库”。

    为使这些“记忆碎片”活起来,社区引入专业力量,与居民共同策划,将展馆划分为四大区域,通过老物件、老照片、立体模型及可扫码观看的视频,生动复原了姑李路的往昔与今朝。同时,由居民自发组成的“红话筒宣讲队”、快递小哥等志愿者开展宣讲50余场,让记忆持续传承。

    【成效与启示】

    在两年的实践中,“同心园”屋顶花园与“时光的印记”文化阵地,已从“纸上蓝图”落地为实实在在的“民生答卷”,有效激活了社区治理的内生动力。它们不仅是社区的物理地标,更成为凝聚情感的文化符号。

    一是串联共同记忆,激活集体情感;二是增强社区认同,凝聚归属意识;三是推动多元参与,形成共建合力;四是促成治理共识,支撑长效发展。

    在“需求共商、资源共筹、成果共享”原则指导下,“同心花园”以生态实践传承劳动精神,“时光的印记”文化阵地以老物件唤醒集体记忆,姑李路社区探索出一条老旧小区“微更新”的有效路径。

    通讯员雷文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