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全球妇女峰会嘉宾在观看机器人拿取药品。
新华社发
 
						
					
					国家“团购”药品再发力。
最新一批国家组织药品集中带量采购27日在上海开标,55种药品全部采购成功,272家企业的453个产品获得拟中选资格。
【发布】
新一批集采药品凸显“民生属性”
科学遴选,满足临床刚需
从抗感染药到抗肿瘤药、从儿童用药到慢性病用药,55种集采药经过科学遴选,治疗领域覆盖广,进一步满足临床用药需求。
“很多品种都是上市多年、临床使用成熟的老药,而且规格比较多,为公众提供更多用药选择。”国家组织药品联合采购办公室主任郑颐介绍。
具体来看,新一批集采药品的“民生属性”凸显:既有地氯雷他定、倍他米松等抗过敏哮喘药物,也有二甲双胍恩格列净、达格列净等糖尿病药物,还有奥司他韦等抗病毒用药,奥拉帕利等抗肿瘤用药。
更多民生细节,还体现在对儿童用药的集采里。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药学部主任郭鹏说,此次集采特别鼓励儿童用药小规格供应,适当调整比价规则,针对小规格价格有所放宽。
充分竞争,尽显市场活力
此次集采共有445个企业的794个产品参与,部分品种的投标企业数量较多,竞争非常激烈,同一个品种竞争企业数量最多的达到40家以上。
业内人士认为,这一方面反映出我国医药产业拥有充足的生产供应能力,另一方面也提示应该引导企业科学立项,避免集中扎堆生产同一药品。
郑颐介绍,此次集采设置了两轮“复活机会”,总体上是弱淘汰机制,与所谓“最低价中选”的刻板印象不同,实际上每个集采药品大概有60%以上的投标企业中选。
“本次集采认真落实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更加注重质量保障、供应链稳定,将稳临床、保质量、防围标、反内卷落在了实处。”上海市卫生和健康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金春林介绍。
“阳光”规则,让集采更惠民
此次集采对规则进行再升级,每一项调整都更加紧扣临床需求和药品质量。
从前期品种的公开遴选、科学讨论,到中期报量阶段的在线解读、信息公开,再到最后投标现场的标书宣读、结果公示……让患者清楚药品来源,让企业公开竞争,在实践中不断完善的集采,正变得越来越“阳光”。
“集采规则持续迭代更新,为的是让政策更贴近百姓需求、更符合行业发展规律。”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副院长朱同玉说。
7年多来,国家组织集采持续推进,已将490种药品和心脏支架、人工关节、人工晶体、人工耳蜗等多种高值医用耗材纳入其中。据悉,预计全国患者将于2026年2月用上新一批集采中选药。
据新华社电
【相关】
本次国家药品集采亮出新规则
一是中选产品与医疗机构需求更加匹配,强化“稳临床”。医疗机构既可以按通用名报量,也可以按厂牌报量,从中选结果看,医疗机构要求采购产品报量的75%得到满足,中选品牌与临床需求匹配度高。供应能力强、质量有保障的主流企业多数中选,每个地区均有多家中选企业供应,中选品种更加丰富多元。
二是提高投标企业资质门槛,促进“保质量”。要求投标企业具有同类型药品生产经验,同时要求投标药品所在生产线2年内不存在违反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等情况,后期药监部门将对中选产品开展全覆盖监督检查。
三是引导企业理性报价,旗帜鲜明“反内卷”。本次集采竞争激烈程度远高于前十批集采,但通过1亿元以下规模产品不集采、设置“锚点价”防止极端低价冲击、引入复活机制、事前反复宣介引导企业科学报价等措施,保持了较高中选率,中选产品平均价差较此前批次明显缩小。
四是全链条规范投标行为,坚持“防围标”。将存在股权关联、委托生产、批件转让等关联关系的企业视同为1家,防范合谋报价。探索引入“首告从宽”机制,破除围标企业间的利益同盟。落实医药价格和招采信用评价制度,强化对围标串标行为的震慑,引导行业共同维护公平竞争市场秩序。
据央视报道
【新华时评】
让集采药品真正成为
人民健康的“守护盾”
第十一批国家组织药品集中带量采购27日在上海开标,55种药品采购成功。
7年多来,已有490种质优价宜的常用药、救命药通过集采进入百姓药箱。
药品集采政策推行以来,通过以量换价,挤压不合理的价格水分,切实为群众看病就医带来实惠。但要让集采药品真正成为人民健康的“守护盾”,关键在于守好药品质量这道生命线。
药价降了质量也要跟得上。梳理此次集采可以看出,保障质量的要求贯穿始终:在集采流程方面,进一步收紧药品质量的“口袋绳”,前期通过科学的品种遴选,聚焦上市多年、临床使用成熟的“老药”,临床使用风险高的品种暂不纳入;优化医疗机构报量方式,让医疗机构的需求与中选结果更好匹配,为药企提供稳定预期,促进中选产品保质保量供应。
药品集采不是简单的“价低者得”。
在集采规则方面,新一批集采更是提出严格的质量门槛:投标企业必须具备相应的生产经验,投标药品应通过药监部门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符合性检查,并且在规定时间内没有违反过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也就是说,拥有一定实际生产经验、质量稳定过关的企业才能参与投标。
药品成功中标,并非药企“护身符”。药监部门对中选药品将开展全覆盖监管,如果企业药品质量在后期监督检查或抽检中出现问题,将直接取消中选资格、列入违规名单,并在规定时间内不能再参加集采。
给老百姓提供一份用得放心的药品清单,需要持续强化全周期质量监管,对药品生产、流通、使用等各环节严格把控,也更加需要医药企业主动扛起责任,将药品质量安全作为生命线。
唯有流程严管与动态监测双管齐下,才能守好药品质量这条红线,让集采政策的惠民红利真正落到实处。
据新华社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