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国家卫生健康委了解到,按照《“体重管理年”活动实施方案》有关安排,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近日印发《居民体重管理核心知识(2024年版)》及其释义,进一步倡导和推广文明健康生活方式,提升全民体重管理意识和技能。
国家卫生健康委医疗应急司有关负责人表示,各地要高度重视体重管理科普宣传和健康教育工作,围绕《居民体重管理核心知识(2024年版)》,有计划性、有针对性地开展经常性的宣教工作,确保“体重管理年”活动取得实效。
【要点】
体重管理的核心知识有哪些
国家卫生健康委2日发布了《居民体重管理核心知识(2024年版)》,核心知识主要包括8条:
一、正确认知,重在预防
体重是客观评价人体营养和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体重过高或过低都会对健康造成不利影响。应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通过合理饮食、科学运动等健康生活方式,防止超重、肥胖和体重过轻的情况发生。
二、终生管理,持之以恒
保持健康体重能减少相关疾病的患病风险。全人群都应把保持健康体重作为目标,并贯穿孕前期、孕期、婴幼儿期、儿童青少年期、成年期、老年期的全生命周期。
三、主动监测,合理评估
定期监测体重、腰围等变化和评估体重状况是保持健康体重的重要措施之一。体重指数(BMI)是衡量人体胖瘦程度的一个常用标准,其计算方式是体重(kg)除以身高的平方(m2)。依据现行《成年人体重判定》(WS/T 428-2013)行业标准,我国成年人体重指数应维持在18.5≤BMI<24.0,BMI<18.5为体重过轻,24.0≤BMI<28.0为超重,BMI≥28.0为肥胖。成年人男性腰围≥90厘米、女性腰围≥85厘米为中心型肥胖,85厘米≤男性腰围<90厘米、80厘米≤女性腰围<85厘米为中心型肥胖前期。
四、平衡膳食,总量控制
健康体重取决于能量摄入与能量消耗的平衡。在控制总能量的基础上,保持平衡膳食模式并长期坚持,是保持健康体重的关键。
五、动则有益,贵在坚持
长期坚持科学运动,有利于体重的保持和体成分(人体的构成成分,包括水分、蛋白质、脂肪和矿物质等)的改善。有氧、抗阻、高强度间歇运动均有助于控制体重。适度中高强度运动有助于体重管理。
六、良好睡眠,积极心态
睡眠不足或过多都不利于体重控制和身体健康。不同年龄阶段建议睡眠时长有所不同,应当参照相关标准保持良好睡眠。体重还与人的心理状态相关,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有助于保持健康体重。
七、目标合理,科学减重
超重和肥胖者减重的主要目标是降低脂肪组织的重量,在制定减重目标时要量力而行,速度不宜过快。一般可按照每周体重减少不超过0.5公斤的速度,在3—6个月内减少体重的5%—10%,或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设置合理目标,科学控制体重。
八、共同行动,全家健康
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个人应养成自主自律的健康习惯,主动学习健康体重知识,践行健康生活方式,做好体重管理。
【重点】
不同人群如何制定减重目标
体重是客观评价人体营养和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体重过高或过低都会对健康造成不利影响。
如何管理好我们的体重?日前,国家卫生健康委印发了《居民体重管理核心知识(2024年版)》,对不同人群制定减重目标给出了指导。
该文指出,超重及肥胖儿童的干预目标是在保证身高稳定增长的同时,维持体重不增或延缓体重增长速度,以达到健康体重,并非必须降低绝对体重。推荐同步进行饮食、运动和行为干预。
65岁及以上老年人不宜盲目减重,重点是通过饮食和运动等干预,保持肌肉量和骨量,或者延缓其减少速度。
孕产妇、有基础疾病患者等特殊人群,应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体重评估和管理。
肥胖且生活方式干预无效者,或超重合并相关并发症者,需到正规医疗机构寻求医生专业指导,采取积极治疗措施。
国家卫健委强调,长期坚持科学运动,有利于体重的保持和体成分的改善。有氧、抗阻、高强度间歇运动均有助于控制体重。适度中高强度运动有助于体重管理。建议尝试运动多样化,可设置专门运动时间,也可把生活、娱乐、工作与运动锻炼相结合,如上下班路上多步行、骑车,工作时少乘电梯多走楼梯,时常做伸展运动、工间操,减少久坐时间等。
国家卫健委提醒,老年人应重视运动安全,科学评估,量力而行,建议积极进行强度适合的有氧、抗阻、平衡、柔韧性运动锻炼,延缓肌肉衰减,预防跌倒。有基础疾病的特殊人群应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锻炼。
【解读】
这些减肥方法全都是错误的
6月26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体重管理年”活动实施方案》有关情况。
对于俗话“减肥三分靠练、七分靠吃”,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研究员赵文华表示,这个说法有一定的道理,某种程度上就是强调膳食能量摄入的可控性,也就是说“管住嘴”可能更容易实现。但她强调,超重或肥胖的最根本原因在于吃和动之间的不平衡,两方面都要重视。
从营养或饮食方面,赵文华表示,一方面要控制膳食总能量的摄入,另一方面还要保证食物的多样化和膳食的质量。她特别强调,主食不能过度精细化,否则不能满足人体对各种营养素均衡摄入的需要。社会上有一些减重的误区,比如断食、过度节食、低碳水化合物饮食,不吃主食,甚至是生酮饮食,觉得不吃主食好,不吃脂肪也好,这样是不对的。饮食不仅要多样化,还要饮食有规律,盲目减重不仅不能实现减重的目标,还可能导致体重反弹,甚至带来更大的健康危害。
除了“管住嘴”,如何“迈开腿”?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国民体质与科学健身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徐建方强调,要选择恰当的运动类型,对于体重较大且没有锻炼习惯的人,不适宜长时间跑步,可以做游泳、划船器、骑行等项目。
徐建方表示,还要控制住每一次运动的强度。是不是跑得快减肥的效果就更好?他表示,减肥刚开始时,跑步不宜速度过快,因为强度过大,反而会使得身体能量消耗以糖原为主,脂肪消耗少。每次锻炼的总时长也要控制,连续跑两三个小时也不可取。此外,运动频次也要掌握度,否则身体恢复跟不上,会埋下伤病隐患。
【相关】
为什么建议体检时要量腰围
6月28日,杭州市民杨女士从医院体检完回到单位,告诉同事们体检要量腰围的消息,立刻在办公室引发了一番讨论。有同事认为,这是测量体型是否肥胖更标准的方式。也有同事则表示,要拒绝这个项目,“肚子太大,现场测量感觉比较尴尬,不敢面对”。
那么,医院体检时增加测量腰围是如何考虑的?浙大二院健康管理中心主任医师贺肖洁表示:“测量腰围,是我们今年门诊体检新增的项目,是确定是否肥胖的一个指标。” 贺肖洁介绍,浙大二院体检把这一项目设在内外科,如果你是先进入内科,内科医生会先进行测量。如果先进入的是外科,那么外科医生会测量。如果内外科都错过了,一般在测血压的地方也可以进行检查。
贺肖洁说:“现在很多人可能BMI指数在正常范围,但属于中心型肥胖(腹型肥胖),即内脏脂肪或者体重肥胖的部位局限于腰腹部。”
因此,浙大二院选择了增加腰围指标来进行对比,可以更精准地去判断身体的健康程度。“两者都是判断肥胖的方法,用两种方式得出检测结果会更加科学,如果超出标准,也有利于提醒大家进行体重管理。”
体检时,腰围测量方法为被测量者取立位,测量腋中线肋弓下缘和髂嵴连线中点的水平位置处体围的周径。“简便来说大致是在脐下一指的位置,这并不是腰部最细的地方,和现实中的腰围是不同的概念。”贺肖洁说,这里需要避免一个误区,也就是大家看到体检中的数据,和平时量体裁衣时的腰围不同,实际的腰围会更细一点。
体检时是否一定要测量腰围?“一般情况下我们都会建议检测,有助于了解身体的健康程度,如果体检者真的不需要,可以签字放弃这项检查。”贺肖洁表示。
综合新华社、中新社、国家卫健委官网、《钱江晚报》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