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
武汉晚报 2024年07月19日 星期五
往期回顾
返回目录

退役世界冠军“溺水自救”视频走红

在她的游泳课上,最老的“小朋友”88岁

    游泳世界冠军教练杨丽娜的系列直播视频火了。

    蛙泳如何踩水?耳朵进水怎么办?溺水如何实现30秒自救?最近,游泳世界冠军教练杨丽娜的系列直播视频火了。

    入夏以来,多地发生多起青少年溺亡事件,令人痛心。在这一背景下,杨丽娜亲身示范的“30秒教你溺水自救法”视频,在网上被大量转发,网友纷纷呼吁:培养孩子的自救方法很重要。更多人在尝试过她的方法后表示:“学会了,简直太有用了!”

    杨丽娜是前国家游泳队队员,手握曼谷亚运会团体金牌等多项冠军。2003年退役后,她回到广西当体校教练,21年里培养了5位世界冠军。目前,她是国家高级游泳教练员。

    杨丽娜的直播间总是很热闹。为了保证声音从水面传到岸上的手机前,她特意放大声量——泳池空旷,又不能佩戴话筒,直播了两年,她的“破锣嗓”变得愈发明显。更有感染力的是她的情绪和肢体语言,她喜欢绘声绘色地给网友鼓劲,像平时鼓励运动员那样。

    2022年夏天,一家电视台到她的俱乐部做采访,她把自己拍的一条溺水自救视频给了对方。随后,那条视频在抖音上引发了海啸般的关注,当日就突破了两个多亿的播放量。意外走红,让杨丽娜意识到短视频平台的作用。她开始密集更新游泳教学和溺水自救的短视频。两年时间,她积累了118万粉丝,每场直播高峰时平均有上万人观看。以下是杨丽娜的自述:

    “黄金娜”的游泳课干货满满

    我直播间里的学生,最老的88岁。

    我鼓励粉丝把年龄打在公屏上,这是出现过的最大的数字。这么做是为了鼓励“老朋友”们。因为他们经常一上来就否定自己,说自己已经60岁,65岁,70岁了,“还能学会游泳吗?”

    我的粉丝,中老年人居多。老人们操劳了大半辈子,照顾家庭,退休了才有时间留给自己。他们也想享受运动的乐趣,陆上运动容易造成损伤,游泳缓和,对心血管也有益。

    为了鼓励老人,我们给够了“情绪价值”。他们打退堂鼓,说好难啊,怕做不到。我回答,有学游泳的想法,就成功一半了。老人有进步了,要使劲“夸夸”。我们的几十个粉丝群,都是“夸夸群”。老人们汇报昨天游了25米,今天能游上百米了,或者发来视频求指正。我就夸他们,今天比昨天游得更标准,腿打得多好啊。

    就这样,求学的氛围热了起来。老人们像学生一样回答,我听您的话,明天就去学。

    在线下,一些七八十岁的老人,特意来俱乐部找我交作业,告诉我能游多少米了,像小朋友求老师表扬,特别可爱。老人们内心很孤独,希望有人理解,也需要不断的鼓励、支持和认可。

    我经常在直播间里对他们说,任何时候都不要给自己设限,想做就去做。

    因为粉丝多是中老年人,更要求我能形象又接地气地讲解游泳知识,摆脱专业术语。我开始每天在游泳池边观察,和学游泳的人聊天,寻找他们能听懂的语言。我总结出了一些人人都听得懂的顺口溜,比如“会走路就会二字腿,会踩单车就会抬腿”。还有一些形象的比方,抱黄金、丢瓶子或者抓黄金——说抓黄金,身体就侧过来了,如果用专业技术术语讲,肩往前伸、高周抱水、转换提前,很多人都听不懂。

    我觉得自己最大的作用是给网友们信心,让他们觉得游泳不是一件困难的事。而当他们不断反馈进步了,我也变得越来越有信心。

    在抖音上教学后,我从一个训练型的教练变成了一个生活化的教练。粉丝们叫我杨老师、杨教练和“黄金娜”——因为我的课“干货满满”,“听了感觉满池都是黄金”。我们也会互相调侃。他们问,娜姐,你为什么用黄金打比方?我回答,说黄金你们的眼睛就闪亮了,积极得很,就会记住呀。

    每次直播,我都要下水示范,冬天也不例外。南宁的冬天湿冷,泡在水里,钉住两三个小时,滋味并不好受,久了,全身发麻发冷,皮肤还会得湿疹。

    溺水后15秒识别、1秒自救

    出差的日子,一般是我下乡给孩子们做防溺水讲座。溺水是儿童非正常死亡的头号杀手。广西是喀斯特地貌,水流多,留守儿童没有父母照看,是溺水事故的高发人群。

    我开始做防溺水教育,源于一次惊险的泳池“抢救”。一个孩子在水下很长时间,我感觉不对。很多教练、救生员都在池边,他们回答,孩子水性不错,会游泳。我赶紧把孩子救起来,发现他嘴巴、鼻子都在流血。

    溺水和玩水很相似,具有迷惑性。那一刻,我想如果连我们这样的水上工作者都第一次见到这样的溺水,普通大众肯定很难分辨。

    去学校演讲时,我经常问孩子们,谁会游泳?很多小朋友回答会,结果是会游5米、10米、20米。这很危险,因为孩子们高估了自己,低估了水的危害,对水没有畏惧心。

    如果走访的地方发生过溺水事故,我会去考察“案发现场”,更新防溺水知识,随后在直播间和短视频里分享。

    6月底,在一个山区学校做完讲座,听说附近有死亡V字流,我们特意去拍摄了一条如何在野外自救的视频。工作人员在沿岸拉着绳子,我在急流中卧倒,抓住绳子不让自己被冲走。随后,我放开一边手,演示这种情况要怎么脱险。

    粉丝们看我没穿救生衣,觉得很危险,急得表示关心,“看着都害怕”“教练不要这么拼”。V字流冲击力确实很大,一个劲把我往下冲。水不停冲击面部,呼吸都困难,一般人可能坚持不了二十秒钟。

    拍摄前,同行的工作人员也有顾虑,担心会有风险,他们的水性都没我好。其实,我事先戴着水镜勘查了水下,判断风险可以扛得了。我坚持要拍这个视频,不仅是要演示在野外急流怎么脱险,也是警醒普通大众,一个水上冠军水性这么好,都会被卷进去,会畏惧,你们还敢去试吗?

    我在直播间里向网友们科普,很多人有误区,觉得会游泳就会自救,或者学了10节游泳课,就敢去深水区了。这些情况往往隐藏着溺亡高风险。如果发现有人头没入水里15秒没有反应,就要马上干预——这是“15秒溺水观察法”。还有“1秒自救法”,放松,睡倒,只要还有一口气,人人都能浮起来。

    一开始,同行们有看法,觉得冠军教防溺水是大材小用。因为这一般是救生员做的。我回答他们,只要能挽救生命,别人不愿意做的,我愿意走到最前面。我经常在直播时说,一次直播只要有一个人能学会自救,就相当于救了一个人。

    鼓励退役运动员闯出新路

    这几年,我的口才越来越好,人也变得越来越自信。以前,我在公开场合和镜头前,都不敢开口讲话。

    在一次次公开的讲述中,我变得越来越有力量。为了鼓励老朋友和小朋友,我讲自己的故事,告诉他们,没人比我经历过更多失败。

    我的运动生涯有过“三起三落”。每次跌落低谷,我就把头发剃成寸头,对自己说,去战胜失败的自己,重新站起来。

    对我来说,竞技的过程就像西天取经,走过了九九八十一难。我首先要克服的是自己的“先天不足”。我身高一米七,在游泳运动员里算矮的。和他们一起跳出发,中国运动员拉我半个身位,外国运动员可以拉到腰的距离。我的技术和水感也没别人好,优势在于心肺功能和力量,我只能比别人付出更多。

    因为我想突破自己,每一次拿到结果,都让我更加自信。我不属于天赋型选手,贵在能坚持,一次次熬过困境和孤独。

    作为女性,我也遭遇过歧视,被人说高大、肩宽、强壮,像个男人一样。现在的我,越来越不在意这些声音。在抖音上,我发布了一条名为“女性从不被定义”的短视频,传达自己四十岁后的人生观念:当自己变得足够强大,其他人的评价都不重要,最重要的是自己怎么看待自己。

    现在,我每天的行程都满满当当。直播两次,泡在水里五六个小时,其余时间拍教学短视频。我还在两个大学担任研究生导师,不定时去乡村学校做讲座。

    对于“杨老师”这个新身份,我乐此不疲,很有兴头,它带给我很大的乐趣和价值感。

    我觉得自己的尝试,也在为其他运动员探路。运动员长期在封闭的环境里生活。退役后,要走出光环,适应新的工作岗位,常常有落差。他们需要走出舒适圈,打开自己,展现出真实的更多面。

    我鼓励其他运动员在抖音上发短视频和直播,我给他们打气,像我一样,去闯就可以。越真实,网友越喜欢。短视频平台适合运动员,因为运动员们性格多数爽直。

    下一步,我也想组织培训,把自己的短视频经验传递给其他运动员。每年有很多运动员退役,我希望帮他们跟上社会的发展。以前的年代,没有这样的窗口主动让大众了解我们。打开的窗口越多,体育知识触达更多的普通人,也越能传递积极乐观的体育精神。

    综合中新社、《中国青年报》、《工人日报》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