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
武汉晚报 2024年07月23日 星期二
往期回顾
返回目录

1995年央视《东方时空》记录武汉夏天的故事,29年后片中人重回供电抢修地——

城市变了模样,武汉人度夏大不同

    近日,供电退休职工洪云波(右二)、徐啟元(右一)来到当年抢修过的地方,向年轻的供电人员讲述当年的故事。

    记者何晓刚 摄

    与29年前不一样,如今的变压器配备低压配电柜,供电设施收纳其中。

    记者何晓刚 摄

    1995年央视《东方时空》节目视频截图。

    高温下,洪云波和同事撑起木梯,套上安全绳,就往线杆上爬,汗水不住地往外淌。供电线路出故障,周边一大片都停了电,热得受不了的百姓或打着赤膊,或手持蒲扇,焦急地抬头观望等待。当他完成抢修从高空下来,围观百姓递来矿泉水:“辛苦了,辛苦了。”

    这组画面被央视《东方时空》栏目记录,片名为《武汉夏天的故事》,时间定格在1995年。

    时光流逝,城市早已变了模样。2024年7月18日,重回当时的抢修现场,洪云波坦言:“当年没觉得有多苦,就觉得急,老百姓都等着来电,心里十分着急。”

    以前用电负荷一大,停电故障就频发

    1995年7月14日,武汉气温38摄氏度。

    镜头扫过的武汉街头还有竹床阵。清晨街头,睡在竹床上的人们还在不停翻身、摇着蒲扇,他们刚刚熬过暑热夏夜,又迎来更热的白日。

    “几时来电啊?”“这热的天停电哪受得了?”供电大厅内,几位家中停电的市民发着牢骚,情绪激动。一旁接线室内,电话响个不停,接线员记录单上,停电报事记录密密麻麻地罗列着。

    13时30分,汉口供电分局(现汉口供电中心)配电三班班长洪云波从值班室领了一沓抢修单,检查设备齐全,便和同事徐啟元等3人钻进抢修车,央视记者随行拍摄记录。

    在汉口民族路与大兴路交会处,洪云波等下了车,焦急的市民一下子拥上来打了围。“为什么停电啊?”“几时可以修好呀?”

    “今天抢修点蛮多,我们一个个解决。互相理解,共同把这个夏天度过去。”洪云波安抚焦急的围观市民,请他们耐心等待。

    4名供电人员立即分头沿片区3段支线巡视故障点。烈日当头,他们仰首向天,在刺目的炫光中搜寻线缆间的可疑症状。只见变压器上空,线缆如蜘蛛网般纷繁凌乱。

    将近1小时后,在一处变压器上,他们发现一段导线因负载过高出现熔断。于是,徐啟元登着木梯上了线杆,在裸线间连接断线,15分钟后,修复完成,片区恢复供电。转身登上维修车离去时,他们工作服上大片汗迹清晰可见。

    那天,直到夜色降临,完成了手上所有抢修单,他们才下班返回。当天他们班组共完成8处抢修,连续户外工作近8小时。

    29年后,回忆那一天,洪云波感慨,以前夏天人们祛暑用扇子,后来有了电风扇,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空调产品渐渐走入家庭,“那时,用电负荷一下大起来,电网建设跟不上,停电故障频频发生”。

    徐啟元记得,那时一停电,受影响的居民就会一个接一个地打电话报修,可故障点靠人找,设备条件有限,抢修又耗时又耗力。在十万火急的抢修现场,市民们往往都是里三层外三层地围观等候。

    当年抢修的架空线不见了

    居民实现空调“开机自由”

    家住万年社区的74岁居民刘先生是当年那场抢修的见证人。他说,那时停电比较频繁,有时是电路故障,有时是限电。

    7月18日下午3时,刘先生和家人关上窗,按下遥控器,启动家中3台分体式空调,顿时凉意阵阵。他说,与29年前相比,现在用电的体验感大不一样了。

    “家中大功率电器更多了,停电却很少发生。”刘先生告诉记者,当年,他家中虽还没有安装空调,但有3台电风扇,夏季用电高峰时,一遇到电风扇停止转动,他心里就是咯噔一下。停电了,街坊邻居都会跑上街头纳凉,有时候一等就是几个小时。

    现在,刘先生家里装了3台空调,天气热时全部打开。他说,这些年都没有停电跳闸,心里很踏实。

    室内一片清凉,室外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洪云波、徐啟元同行在台北路上,在武汉市青少年宫侧门对面的一处变压器下驻足仰望。“以前,我们抢修的变压器,上面全是裸线和刀闸,杂乱难看,现在多好,干净整齐多了!”他们不禁感慨。

    只见变压器散热器下是一部金属面板的低压配电柜,此外,再不见任何暴露在外的供电设施。如今,这样的变压器结构已是主流标配。

    来到交易街,洪云波等当年奋战抢修的架空线路也已不见踪影,这里建成了吉庆街民俗街,曾经空中错综交织的线路已迁改入地。

    夏日的吉庆街烟火气十足,游客们边走边吃、拍照打卡,逛得不亦乐乎。新来的商户并不清楚过去此地夏日的景象,表示很少担心停电的事儿。

    “时代在进步,如今的供电维修工让我们羡慕”

    夕阳西下,城市的灯火逐渐亮起,没有了停电的困扰,街角巷尾不再有人因闷热难耐而打着赤膊、焦急地等待电力恢复。相反,人们穿着得体,聚集在各式各样的露天餐厅,品尝美食、畅谈生活。

    在国网武汉供电公司调度大楼,工作人员调取了一份数据,对比间,可见武汉用电负荷之变——

    1995年,全市城乡居民用电户数(电表户数)46.6万个,平均每人年生活用电量145.8千瓦时,每户527.2千瓦时。

    2023年,武汉城乡居民用电户数(电表户数)625万个,平均每人年生活用电量1390.80千瓦时,每户3057.16千瓦时。

    用电户数与用电量呈几何增长,但与之对应的是,近年来,全市供电情况基本平稳。

    “电网建设与负荷增长如同赛跑,武汉唯有快步向前。”国网武汉供电公司一位相关负责人说,1995年,武汉市内变电站只有99座,随着空调、洗衣机等家电的普及,供电不稳定现象时有发生。如今,市内变电站已达277座,仅汉口片区,10千伏变压器由1995年的300多台增长到现在的8000台以上。

    汉口供电中心指挥大厅里,工作人员紧盯大屏。该中心配网自动化班班员阮曾成说,近年来,全市推行配网自动化,提升了供电检修效率,减少了人工辛苦程度。即便出现故障,“聪明”的电网也能自动感知并迅速锁定故障点,大大降低恢复线路供电的用时。

    时代在进步,城市发展越来越现代,电网建设也呈现一系列显著的变化。当前,武汉正在实施建设世界一流城市电网新一轮三年攻坚,2023年至2025年,力争新增投产变电站100座以上,建成电力通道391公里。到2025年,武汉电网总容量将增加至6000万千伏安。

    从日新月异的电网建设中看到科技的飞速发展和时代的巨大飞跃,洪云波一边感叹城市更现代更宜居,一边羡慕地说:“现在的维修工比我们幸运多了。”

    记者宋磊 通讯员王欣 姚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