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有19个新职业!
7月31日,人力资源社会和保障部向社会正式发布:云网智能运维员、生成式人工智能系统应用员、用户增长运营师、网络主播等19个新职业,以及直播招聘师等28个新工种纳入国家职业分类大典。
这次发布的19个新职业,半数以上与新质生产力密切相关。新职业不断涌现,折射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变化、新趋势,满足着生产和生活的新需要,也给劳动者带来更多就业选择。
【要点】
19个新职业到底有哪些
记者了解到,这19个新职业分别是:生物工程技术人员、口腔卫生技师、网络安全等级保护测评师、云网智能运维员、生成式人工智能系统应用员、工业互联网运维员、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员、有色金属现货交易员、用户增长运营师、会展搭建师、文创产品策划运营师、储能电站运维管理员、电能质量管理员、版权经纪人、网络主播、滑雪巡救员、氢基直接还原炼铁工、智能制造系统运维员、智能网联汽车装调运维员。
除了以上新职业,此次还同步增加了直播招聘师等28个新工种。
新职业不断涌现,折射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变化、新趋势,满足着生产和生活的新需要,也给劳动者带来更多就业选择。
19个新职业有哪些特征
这次发布的19个新职业,半数以上与新质生产力密切相关。
如紧跟前沿技术的“数”“智”职业:生成式人工智能系统应用员、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员、智能制造系统运维员、工业互联网运维员等;数字经济孕育的全新岗位:网络主播、用户增长运营师等。
绿色,是新职业的一大“标签”。
国家职业分类大典中标注的绿色职业已有134个,占职业总数的8%。这一批“入编”的新职业,不少源于经济转型和绿色低碳发展的新需要,如脱胎于传统产业的氢基直接还原炼铁工、满足新兴产业发展的储能电站运维管理员、电能质量管理员等。
职业“上新”,见证着社会发展的新活力。
文创产品策划运营师、口腔卫生技师、滑雪巡救员等新职业,生活服务体验员、老年助浴员、休闲露营地管家等新工种,都反映了人们生活需求的多元化和新变化。
从2019年到2022年,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已发布5批共74个新职业。其中,2019年发布13个,包括人工智能工程技术人员、农业经理人等;2020年发布25个,包括社群健康助理员、健康照护师等;2021年和2022年发布的新职业都是18个。
为及时反映职业发展变化和趋势,2023年10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发布通告,向社会公开征集新职业信息。经有关机构和单位申报建议、专家评审论证、书面征求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意见等程序,今年5月,面向社会公示征求意见。
【解读】
不是所有的新生岗位都是新职业
新职业是指社会经济发展中已有一定规模从业人员,且具有相对独立成熟的专业和技能要求,但《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2022年版)》中未收录的职业。也就是说,该新职业不是新出现的,是经征集论证后,“新”纳入国家职业分类体系。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职业能力建设司副司长刘新昌表示:一是要经过专家评审论证;二是征求意见和公示;三是审定和发布。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要被确立为新职业,必须具备基础和加分两方面要素。基础要素是这个职业不属于现行国家职业分类大典中已有的职业,或与已有职业具有高度相似性。
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二级巡视员王小兵告诉记者:就是看他的目的性,是不是临时性的或者公益性的,不是以获取生活报酬为目的的非职业性活动。加分要素主要从社会性、稳定性、群体性、技术性及独特性等方面来评分,得分越高越可能被确立为新职业。
王小兵解释,社会性主要是指这个新职业对社会经济的影响程度,以及对分布的广度和职业的组织化程度。技术性及独特性,主要是看职业的核心技术是否独特,技术统一性、规范程度上是不是达到一致。
什么职业才能“入列”新职业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职业能力建设司副司长王晓君介绍:“我们认定的新职业,不是新出现也不是新创设的,是指国家职业分类大典中未收录、但已有一定规模从业人员且具有相对独立成熟的专业和技能要求的职业。”
据介绍,一个新的职业能否入选大典,需有关机构和单位申报建议,再进行层层筛选,经过专家评审论证、书面征求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意见、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等环节,对这个职业的社会性、技术性、稳定性等方面进行评价。
自2018年启动新职业征集工作以来,各方面申报的新职业数量逐年增多。2022年版国家职业分类大典已收录168个新职业。2023年10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面向社会公开征集新一批新职业,共收到建议书430余份。
新职业的发布只是职业建设的开始。及时对新职业进行规范认证,有利于培育新的就业增长点,扩大求职者的职业发展路径。
新职业的确定能进一步增强从业者的职业归属感,相关从业者还可以享受国家有关政策待遇,同时促进就业岗位开发等。与新职业发布相配套的,还有职业规范、评价、培训、就业等一系列措施。
【相关】
网络主播正式“入列”
1500万主播有了新职业身份
7月31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会同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统计局正式增设网络主播为国家新职业,这标志着网络主播的职业身份在“国家确定职业分类”上首次得以确立。
《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2024)》显示,截至2023年12月,全网短视频账号总数达15.5亿个,职业主播数量已达1508万人。网络主播成为国家新职业,既是对现实的一种顺应,也有利于为该职业的更好发展护航。
随着短视频直播平台与实体经济的不断融合,快手等平台为普通人提供了规模化的就业机会和职业选择。《2023快手直播生态报告》显示,快手直播品类已达425个,优质主播数量增长超过100倍,“直播+”为各行各业注入新的活力。
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研究员范巍表示,新职业意味着新的就业增长点,且仍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和空间。人社部门及时公布新职业,能提升从业者认同感、归属感和获得感,促进人才队伍高质量发展。
“村里的初七”(本名黄东叶)是一名80后,出生在江苏连云港市的一个渔村。小时候家里很穷,早早就外出打工。2018年开始学着用短视频记录生活,后来成了一名网络主播。直播电商火起来以后,“初七”决定转型做电商,连云港靠海,有很多海产品可以卖,他靠记录海边的真实生活赢得了600多万粉丝,并且带领全村销售特色海鲜产品3亿元以上。
网络主播等新职业,吸纳了不可小觑的就业规模,其价值更体现在进一步丰富了社会就业蓄水池的形态,增强了全社会应对就业压力的弹性。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就业与民生研究院副院长周广肃认为,从供给侧来看,短视频和直播作为新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典型代表,不仅催生了大量新业态,还对传统业态进行了数字化的赋能升级,因而带来了就业规模的大幅扩容。从需求侧来看,以直播电商为代表的新商业模式带动了居民消费需求的大规模增长,从而通过社会总需求的扩大传导到就业需求的扩大。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副教授、中国新就业形态研究中心主任张成刚认为,网络直播的实时性、互动性和可访问性为各行业发展带来了机遇,重塑了传统的商业模式和消费者行为,正在改变多个行业的业态。短短几年时间,网络直播已经在直播电商、乡村振兴、教育培训、市场营销、艺术表演、经验传递、专业咨询等各领域大放异彩。
当越来越多的新职业能够实现个体选择与国家认可的“双向奔赴”,这不仅是利好某些行业的发展,也将整体上增强就业蓄水池的深度与广度,为个人、社会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
综合新华社、央视新闻、《工人日报》、《北京青年报》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