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事金属表面喷砂作业的工人,可望从粉尘漫天、噪声刺耳的恶劣生产环境中被解放出来。武汉“小巨人”企业——湖北三江博力智能装备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三江博力)花费6年时间研发的喷砂机器人,将取代传统的人工作业。
今年6月,三江博力生产的12轴天车式专用喷砂机器人在广东珠海深水海洋装备制造基地投用,这是国内海洋油气装备制造行业首台自主研发的喷砂机器人。此前,该企业生产的喷砂机器人服务于中国中车、中国石化、中海油、中国铁路、中国铁建、航天科工等大型国企。
8月1日,记者在三江博力生产车间看到,工人们正在紧张忙碌。又一台喷砂机器人准备出厂。
这是一台通体橙色的“大家伙”,由机械支架和几条机械臂组成,高5米,宽8米,机械臂展6米长,总体重量达6吨。操作人员在玻璃窗外的驾驶舱拨动手柄,喷砂机器人就能麻利地对准钢结构表面,几分钟就能完成喷砂作业。
“人工喷砂作业对工人损伤程度大。企业创办之初,我们就有用机器取代人工作业的想法。”三江博力总经理吴化格说。
对金属表面进行喷砂处理,就是将砂砾高速喷射至金属工件表面,使其获得一定的清洁度和粗糙度,便于后续电镀、喷漆等步骤。
谈起喷砂工人的辛苦,吴化格向记者描述了这样一幅画面:在20平方米左右的喷砂房里,戴着头套、穿着3斤多重的防护服的工人手持喷枪进行喷砂作业。因为喷枪里飞出的钢砂速度快、冲力强,即便穿着防护服也很容易受伤,“喷砂工人长年累月吸入粉尘,容易患上矽肺病等职业病,震耳欲聋的噪声也会对听人造成极大损伤”。
1台喷砂机器人可以“扛下”10个工人的工作量。吴化格介绍,喷砂机器人的作业范围能够覆盖整个喷砂房,解决了人工喷涂不够均匀、无法连续作业等问题。
目前,8轴天车式喷砂机器人已广泛用于海洋装备制造、桥梁施工、轨道交通装备制造等场景,一批喷砂工人被从恶劣的作业条件里解放出来。
成立18年来,三江博力已成长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拥有知识产权68项,其中发明专利11项,同时被评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湖北省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
记者郝天娇 实习生王佳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