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
武汉晚报 2024年08月21日 星期三
往期回顾
返回目录

仅有5%被专业回收拆解

每年4亿部旧手机如何找到“好归宿”

    万物新生集团(爱回收)售卖的部分二手手机。

    图据中国经济网

    某门店售卖的部分二手手机。

    图据中国经济网

    新华社发

    数据显示,近5年来,我国平均每年产生4亿部以上废旧手机;“十四五”期间,手机闲置总量预计达60亿部,数据估算,我国二手手机潜藏价值超过6000亿元。庞大的基数为手机回收市场创造了巨大供给和发展空间。

    作为“消费促进年”的一项重点工作,消费品以旧换新成为今年的热点话题之一。而消费品“焕新”后,大量旧产品特别是手机等电子产品的回收处理问题也备受关注。

    废旧手机都去哪了?回收堵点卡在哪?如何推动回收行业规范健康发展?近日,记者就此进行了走访调查。

    城市矿山

    “我和妻子都不算数码产品爱好者,但家里的废旧手机加起来也超过10部。”长沙90后小伙王杨告诉记者。打开抽屉,映入眼帘的是各种型号的智能机和功能机。因为卡顿、掉电快或内存不足,这些手机不得不放在家里“吃土”。“卖掉吧,一来卖不上价,二来呢,也担心个人信息被泄露。即便是格式化处理或者恢复出厂设置,也难保不被专业人士恢复。”王杨说。

    没有垃圾,只有放错地方的资源。废旧手机便是放错地方的“城市矿产”。“一部手机配件有超过60种元素材料,包含金银钯铑等多种稀贵金属,手机材料也可以回收再利用。”湖南省循环经济研究会会长周儆介绍说。据估算,每吨废旧手机可提炼约200克黄金、2200克白银、100千克铜。

    相关数据显示,手机废弃后,约54.2%被消费者闲置留存,只有约5%能够进入专业的废旧手机回收平台、“以旧换新”新型回收渠道。报告显示,到2030年,我国废旧手机总量将达37万吨。根据测算,只要中国的手机回收率保持在33%左右,到2030年,回收金属总价值便可达251亿元,比通过原始开采的方式节省近56亿千瓦时能源,相当于中国2022年可再生能源发电量的20倍。

    废旧手机的资源价值和环境风险并存。手机材料中有包括汞、铅、镉等重金属在内的多种有害物质,如果进入土壤、地下水中,在生态系统中累积,就会带来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风险。手机材料本身也难以自然分解,如不规范处置,会对环境造成长期影响。

    “与手机保有量和报废量相比,我国手机回收率仍然较低。”周儆说。据介绍,目前,我国仅规定在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空调器4类家电产品中鼓励生产企业实施回收目标责任制,对于废旧手机尚未明确责任或制定回收率目标,难以对生产商形成有效约束。同时,对手机回收的补贴也难以落到实处,使相关企业的回收积极性大打折扣。

    朝阳产业

    “我国的废旧手机回收利用产业正进入发展机遇期。”周儆判断。据介绍,目前我国废旧手机回收渠道主要有三种:一是生产商回收,如国内一些手机厂商开展的“以旧换新”活动;二是销售平台回收,如京东等一些电商平台提供的废旧手机报价和回收服务;三是企业回收,如一些企业通过自建平台、与生产商合作等方式回收废旧手机。

    天眼查专业版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现存手机回收企业4500余家,其中湖南以1400余家位列区域首位。从成立时间来看,50.3%的企业成立于1—5年内。

    被回收的废旧手机大致有两种去向:上市时间短、功能完好的手机经翻新后,低价流入二手市场;损坏无法使用的,拆解零部件再利用,或直接提炼原材料。

    处理废旧手机,需要经过预处理、回收和精炼提纯等步骤。其中,预处理主要是将电子废弃物中的金属与非金属分开,实现金属的初步富集;回收主要是将稀贵金属进行提取富集;精炼提纯则是从回收的贵金属浸出液中,得到纯度较高的稀贵金属。

    位于湖南汨罗的万容电子废弃物处理有限公司,是国家首批家电“以旧换新”试点拆解企业。该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看好废旧手机资源化利用前景,公司也拥有相关技术手段。“目前还在观望,一方面是盈利模式还不是很明确;另一方面,对于作为‘新九类’的废旧手机,目前国家还没有出台补贴激励政策,大家积极性不够。”该负责人直言。

    2010年,我国发布《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目录》(第一批),将电冰箱、洗衣机、房间空调器、微型计算机等五类产品(简称“四机一脑”)的回收处理管理纳入法制化轨道,并实施基金补贴制度。后续《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目录(2014年版)》新增了手机、传真机、打印机、复印机等九个品类(简称“新九类”),但目前尚无基金补贴。

    “若‘新九类’纳入基金补贴范围,行业肯定会迎来大幅抬头。”周儆说。

    打通堵点

    今年3月国务院印发的《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提出实施设备更新、消费品以旧换新、回收循环利用、标准提升四大行动。推进海量废旧手机高效回收和循环利用,是落实新资源观的重要体现。

    近年来,《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处理管理条例》、循环经济促进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的出台实施,促使废旧手机回收利用产业有了政策保障,发展逐步规范。不过有业内人士认为,产业仍面临综合处理能力不足、消费者回收废旧手机意愿低下、回收流程长、回收成本较高等堵点。

    智研咨询发布的相关报告显示,2023年全国共回收手机约2.8亿部,其中2.5亿部以上用于直接或翻新销售,占总回收量的90%左右,是0.26亿部报废拆解手机量的近十倍。能否在回收品中“掘金”,事关企业“入场”信心。

    隐私泄露和信息安全,无疑是制约废旧手机回收利用的痛点。“国家应从法律层面和监督执法层面着手,保障消费者的信息安全。要鼓励机构和个人对企业的手机回收和二手交易进行监督,建立奖惩制度,促进手机回收和安全处置。”民建长沙市委副主委、长沙理工大学法学院副教授黄周炳认为。

    “大家在换新手机的同时,也应考虑旧手机的去向。”周儆建议消费者处理废旧手机应尽量选择正规渠道,既保护个人信息安全,又为环保做贡献。而对于回收行业,他建言通过加强监管、提升技术、规范操作流程,探索制定统一的行业标准,实现回收全流程标准化、规范化,确保“物尽其用”。

    “应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激发回收企业主观能动性;推动手机厂商设定回收率目标,提高二手市场回收效率。”他说。

    专家建议,进一步壮大“互联网+换新+回收”新型模式,完善废旧手机回收利用线下便民网点建设,将手机循环利用普及宣传深入城乡各地。

    【相关】

    手机缘何“宁愿闲置也不卖”

    中国循环经济协会相关调查报告显示,我国每年产生的废旧手机进入以旧换新、“互联网+回收”等新型回收渠道的仅占10%左右。

    在广西南宁市青秀区,有不少宣称可高价回收手机的店铺,记者拿着一部几年前3000多元购买的某国产品牌手机询问了2家店铺,回收价格仅10元至15元。“家里放着十几台旧手机,担心卖后被拿来从事诈骗或其他用途。”受访消费者杜昕说,对隐私数据泄露风险心存担忧,导致大家对参与手机回收的积极性较低。

    受访者认为,目前多数手机回收渠道尚不规范,手机即使被执行格式化或重置,仍有可能残留部分隐私数据,可能造成视频、聊天记录、支付类软件被破解等隐私泄露问题。“当前对废旧手机信息的处理还没有相关标准来判定是否实现了不可逆擦除,企业的自我承诺存在公信力不足的问题。”中国循环经济协会秘书长郭占强说。

    郭占强介绍,废旧手机回收利用是新兴产业,如二手手机鉴定、评估、分级、拆解、元器件及材料利用、稀贵金属提取等方面目前缺乏相关标准。

    记者了解到,部分新型回收企业建立了企业自身的质量鉴定标准,而一些私人商家或小企业则以市场行情来回收。

    业内人士介绍,由于没有国家统一标准,各种回收渠道对同一个二手手机的估价差异较大,从购买二手手机的消费者的角度讲,因无法完全掌握手机的品质而产生对价格的质疑。

    万物新生(爱回收)集团副总裁田牧说,目前企业回收的手机大部分是有再流通价值的,不具再流通价值的手机占少数。

    “集团生产线每年可拆解废旧手机1000万台,但过去10年平均每年拆解量只有150万至200万台。”伟翔集团中国区总裁黄伟说,集团一直从事废旧手机回收拆解业务,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目前回收处理的手机大部分来源于手机制造厂商,只有一小部分是从社会上回收的,数量不足导致很多生产线不能正常运行。    

    综合新华社、《工人日报》、《半月谈》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