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
武汉晚报 2024年08月23日 星期五
往期回顾
返回目录

“夜宵之王”还是“破坏之王”?

小龙虾“征服”世界的那些事

    8月,夜市“扛把子”小龙虾,正处于肉质黄金期,你“炫虾”了吗?

    《中国小龙虾产业发展报告(2024)》显示,2023年我国小龙虾产量达到316.10万吨,其中,小龙虾加工量达140.23万吨,几乎快占了小龙虾养殖产量的“半壁江山”,可见中国人对小龙虾有多么青睐。

    验明正身

    小龙虾是一种淡水螯虾,学名叫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属于节肢动物门甲壳纲十足目螯虾科原螯虾属。它的原生地在北美洲,墨西哥湾沿岸和密西西比河口附近的区域是它的主要栖息地。

    美国路易斯安那州历来被认为是北美洲食用小龙虾的“前浪”。据说,最初美洲原住民会拿鹿肉当作“诱饵”,把诱饵置于芦苇顶端制成的“钓竿”,然后将芦苇插在水中,小龙虾“闻鹿而来”,在芦苇上大快朵颐。

    美洲原住民会定期来收走插在水里的芦苇。用这种妙招,他们抓到大量小龙虾来果腹。

    18世纪中期,卡津人(法裔加拿大人的后裔)从加拿大来到了现在美国的路易斯安那州,在盛产小龙虾的河口沿岸定居,小龙虾也开始出现在他们的菜谱上。

    18世纪末期,路易斯安那州的新奥尔良市有些甘蔗种植园开始利用一些小池塘养殖小龙虾,这算是人类把小龙虾“养起来”的早期记录之一了。

    日本中转站

    小龙虾在当地绝对算得上是生存高手,它们擅长在恶劣环境中抢占地盘,拥有超强的神经再生力,被切断神经通路后能自行修复。

    不过,多数小龙虾享尽天年也不过两三年,五六年那是“超长待机”了。即使如此,它也不可能凭借自身实力完成洲际跨越,它们在抵达中国前,先以日本做了个“跳板”。

    日本国立环境研究所入侵生物数据库中克氏原螯虾的资料显示,1927年克氏原螯虾作为非洲牛头箱蛙的饲料被引入。

    据《神奈川自然志》的记述,在1927年5月12日,一批小龙虾从美国坐着啤酒桶来到了神奈川县的“镰仓食用蛙养殖场”(现岩赖下关防灾公园)。这是克氏原螯虾,也就是我们现在俗称的小龙虾,离开其所在的原生区域,踏上奔赴亚洲的旅途。

    这时候的人类还不知道,这个以牛蛙饵料之名到来的物种,在未来将会引起世界性的轰动。不过,这次离家在小龙虾和人类看来,只是平平无奇的一次“出游”。小龙虾最应该感谢的是人类,毕竟没有人类的帮助,它们是无法开辟出这样一条巡游线路的。

    虽然小龙虾先到的是日本,但有可能因为它是用来喂牛蛙的,在肉质和口感上并没有征服喜欢生食海鲜的日本口味,所以很久以来,小龙虾多被当作孩子的宠物,真正让它大展宏图的是下一站——中国。

    红红火火中国站

    最初,小龙虾以宠物的身份安身立命。到了后来,中国人各显其能,发明出无数种烹饪小龙虾的方法:十三香、油焖、麻辣、白灼、盐水、蒜蓉、椒盐……

    小龙虾以其鲜美Q弹的肉质征服了人类的口腹之欲,在经历大范围规模化的养殖培育后,小龙虾更是因为它杂食性、生长速度快、适应能力强、繁殖率高的特点,打败了很多中国土著螯虾(东北黑螯虾、南京黑螯虾等),传播范围已广泛分布到长江中下游区域。

    经过近百年的努力,当年那些登陆中国的少数小龙虾,目前正在呈几何级数增长。

    研究证明,亚洲(尤其是中国)的小龙虾种群多样性较低,美国本土的100个种群中仅有20个被传入日本,继而再传入中国。也就是说,咱们现在吃的小龙虾的爷爷的爷爷还是当年从美国走出来的那批。

    小龙虾被美国人吃了200多年,中国人却后来居上——中国现在是全球最大的小龙虾生产国。当今的美国人可能并不知道,他们在美国吃的中国小龙虾,其实是源于美国的。

    周游世界

    研究表明,在20世纪60年代,一批小龙虾从美国路易斯安那州到达乌干达,然后被转移到肯尼亚,随后它的步伐遍布非洲大陆;同一时期,小龙虾入境墨西哥,20世纪70年代又抵达哥斯达黎加、波多黎各、委内瑞拉等地,并于20世纪80年代成功到达巴西……小龙虾用20年的时间完成了在南美洲的巡游路线。

    1973年,小龙虾游至西班牙,从第一只小龙虾登陆欧洲大陆至今:西班牙、葡萄牙、法国、意大利、比利时、荷兰、德国和英国等都迫不得已成了小龙虾的“第二故乡”。

    “夜宵之王”

    还是“破坏之王”?

    小龙虾巡游至今,已经被一些国家和地区列为入侵物种,因为它的到来对当地生态造成极大破坏,本土螯虾基本维持不了多久就败下阵来,所以它才会有“杀手虾”这样的名声。

    小龙虾生命力顽强,擅长挖洞。小龙虾属温热带淡水虾,一般栖息于永久性溪流和沼泽,也可见于沟渠和池塘。自然环境中小龙虾打洞的主要目的除了为了躲避天敌的掠食,也是为了进洞避暑或者避寒,这也是为什么3月至9月通常是小龙虾捕捞的旺季。但是伴随着打洞,小龙虾的种种危害就逐渐暴露了出来。

    结合小龙虾常见的生存地点和随地打洞的习惯,再加上自身超强的繁殖能力,“破坏之王”的称号真不是浪得虚名,其带来的往往是破坏堤坝、摧毁农田等后果。2013年,云南元阳的哈尼梯田便发现了入侵的小龙虾,造成田埂漏水、渗水,不仅影响了梯田美观,更是严重影响了作物的生长。而在国外各地,小龙虾也发挥其破坏威力,在当地水域泛滥,并对本地动植物种群构成严重威胁。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更是将小龙虾列为全球100种最具破坏力的入侵物种。

    据科普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