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
武汉晚报 2024年09月04日 星期三
往期回顾
返回目录

全球第二批100个地质遗产地公布

中国乌海、自贡、桂林等3地入选

    记者昨日从中国科学院获悉,第二批100个世界地质遗产地名录日前公布,我国有3个地质遗产地入选,分别为乌达二叠纪植被化石产地、自贡大山铺恐龙化石群遗址和桂林喀斯特。

    地质遗产是忠实记录地球46亿年演化历史的不可再生的珍贵资料。我国3个地质遗产地此次入选,表明其科学价值和研究水平得到国际学术界一致认可,目前的保护状况也受到国际社会高度肯定。至此,我国已有10个地质遗产地入选世界地质遗产地名录。

    据悉,第二批世界地质遗产地名录是经全球17个国际组织的700多名专家提名、全球地学领域顶级专家评选,并由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最终认定。

    “最高”科学相关性、“非凡”地质要素过程的“关键”地点、可作为“全球”参考、独一无二、“最佳”代表,并/或对历史上地质科学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这是国际地科联遗产地的筛选标准。    

    全球第二批100个地质遗产地名录在8月25日至31日于韩国釜山召开的第37届国际地质大会上公布。成立于1961年的国际地科联是目前世界上最大、最权威的地球科学团体,目前入会的国家和地区有121个,代表着全球100多万名地质科学家。它也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官方合作伙伴。

    2022年10月,全球首批100个地质遗产地名录公布,首批入选的7个中国地质遗产地分别是:珠峰奥陶纪岩石、浙江长兴煤山二叠纪/三叠纪生物大灭绝和“金钉子”、云南澄江寒武纪化石产地和化石库、香港早白垩世酸性火成岩柱状节理、藏南绒布峡谷滑脱构造体系、云南石林喀斯特、内蒙古巴丹吉林沙漠必鲁特高大沙山和湖泊。

    【又添3个】

    “植物庞贝城”

    ——火山灰保存下的精美热带成煤沼泽森林

    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乌海市的乌达二叠纪植被化石产地是地史时期成煤森林的特异埋藏记录,也被称作“植物庞贝城”。该成煤森林在生长时被倾泻而下的火山灰保存在现今的内蒙古乌达煤田两个煤层之间。植物的各个部位以异常完整的形态被保存下来,部分结构矿化保留了植物内部的解剖特征。

    乌达二叠纪植被化石产地首次发现于1998年,但直到2003年才被识别出是火山成因。随后,由来自英国、美国、捷克、德国和中国的约30名专家组成的国际研究小组累计发表了60多篇关于其分类学、生态学和地质学的论文,对其深度研究仍在继续。

    截至目前的调查研究,乌海“植物庞贝城”现已囊括了5项世界之最:最大面积的远古森林实践复原、最丰富的同期成煤植物群化石标本收藏、最古老的苏铁植物、最丰富的瓢叶目植物群落,最多的化石植物整体重建,因而为古生物演化生命树增添了大量的新物种。

    “自贡大山铺恐龙化石群遗址”

    ——最密集的中侏罗世恐龙化石遗址,高度多样化的脊椎类动物群

    四川自贡大山铺恐龙化石群遗址位于四川盆地的自流井背斜的东北端。四川盆地是中国南部上扬子地台著名的红色盆地,表面出露有一套晚三叠世至早白垩世的陆相地层。

    到目前为止,已经发掘出200多具恐龙和其他脊椎类动物化石。其中,已鉴定出26属29种,包括蜥脚类、基干新鸟臀类、剑龙类、鱼类、两栖类、龟类、鳄类、蛇颈龙类、翼龙类和兽孔目类,由此组成了中侏罗世高度多样化的脊椎类动物群落。这里有最为密集的中侏罗世恐龙化石,这里也是高度多样化的脊椎类动物群。

    大山铺恐龙化石群遗址占地约7万平方米,于1972年首次发现。此后建立了遗址博物馆——自贡恐龙博物馆,是亚洲和国内首个专题恐龙博物馆。国内外的科学家对遗址进行了广泛和深入的研究,已出版专著10余部、特刊5期、科普专著5部以上、学术论文100余篇。

    大山铺恐龙化石群遗址已于2008年入选自贡世界地质公园。

    “桂林喀斯特”

    ——大陆型塔状岩溶(峰林)的典范

    广西桂林喀斯特位于南岭构造带中部,上泥盆系至下石炭系灰岩地区,灰岩地层厚达3000米,以秀美漓江及其支流周边的塔状及锥状岩溶地貌为主要特征,同时发育有许多洞穴。受古生代构造运动的影响,桂林喀斯特由背斜和向斜组成,形成了独特的岩溶发育盆地。

    桂林喀斯特是大陆型塔状岩溶(峰林)的典型代表,是华南地区岩溶演化末期的地貌展现。

    它位于外源水盆地中,其地质背景塑造了独特的岩溶发育,使其成为开展岩溶过程及其环境影响研究的代表区域。“桂林模式”展现了峰林和峰丛岩溶形态的共存和相互作用,具有国际科学意义。

    对桂林岩溶的研究可以追溯到17世纪,徐霞客探索了88个洞穴,创造了“峰林”和“峰丛”两个术语。当代研究侧重于进一步了解岩溶动力学,建立“峰丛”和“峰林”同时演化模型,以及其影响中国绘画和诗歌的美学价值。

    桂林岩溶已于2007年入选中国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

    【新增4项】

    38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彰显我国治水智慧

    水利灌溉,是农业文明的重要支撑,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则是一部“流动的历史”。昨日,在澳大利亚悉尼召开的国际灌排委员会第75届执行理事会上传来喜讯,2024年(第十一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公布,我国有4项工程成功入选。

    新增的4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分别是新疆吐鲁番坎儿井、徽州堨坝—婺源石堨(联合申报)、陕西汉阴凤堰梯田、重庆秀山巨丰堰。至此,我国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已达38项。

    我国是农业大国,也是灌溉大国。地域及气候条件的独特性,造就了我国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类型的丰富性和每个灌溉工程的独特性。

    此次新入选的遗产有何特点?又蕴藏着哪些传承古今的治水智慧?

    特色浓

    沙漠地区的古老灌溉智慧

    坎儿井是新疆各族劳动人民为适应极度干旱和高蒸发量条件而创建的引出浅层地下水进行灌溉的古代水利工程。主要由竖井、暗渠、明渠和涝坝四部分构成。暗渠用于集水与输水,素有“地下运河”的美誉。现有考古研究证实,吐鲁番坎儿井至少拥有600年以上的历史。

    韵味足

    水文化里的融合美学

    徽州堨坝—婺源石堨(联合申报)是从古徽州文化中传承下来的砌石引水堰坝类型的水利工程。徽州全区现存古堨坝500余座,其中500年以上古堨坝5座;婺源县现存坝长5米以上、水位上下高差0.8米以上的石堨共计2052座,其中百年以上的有1181座。古堨营造的优美水景观与古村落、古建筑、古街、古道、宗祠等遗址遗存融合一体,蕴含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和美学价值。

    生态美

    借自然之力诠释生命共同体

    凤堰梯田位于陕西省南部汉文化发祥地之一的汉阴县,灌区面积约5.2万亩。历朝历代的汉阴先民顺山地之势,借自然之力,形成了以凤堰梯田为代表的“田、渠、塘、溪”灌溉体系。从汉阴的凤凰山水源涵养林、山溪梯田到山塘湿地,分布在一千多米的垂直空间里,生产、生活、生态和谐运转,完美诠释“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科学内涵。

    设计妙

    “立体化”实现效益最大化

    秀山巨丰堰始建于清代,灌溉工程体系为有坝引水,其“立体化”灌溉工程体系是适应丘陵山区灌溉需求的典型工程规划。渠—河立交、渠—渠立交、渠—路立交成为灌溉效益充分发挥的关键工程,三拱桥区域更是出现渠—渠—河三层立交,是中国现存年代最早、规模最大、仍在使用的砌石渡槽拦河坝,保障了灌区水资源实现“高水高灌、低水低灌”,实现最大灌溉效益。 

    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自2014年设立,旨在梳理世界灌溉文明发展脉络、促进灌溉工程遗产保护,总结传统灌溉工程优秀的治水智慧,为可持续灌溉发展提供历史经验和启示。目前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总数量已达到177项,遍布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和大洋洲的20个国家。 

    综合新华社、央视、中新社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