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拔牙,大家都不陌生,毕竟就算自己没亲身体验过,身边也总有亲戚朋友拔过智齿什么的,但最近,有则新闻却刷新了我们对拔牙这件事的认知。
有位浙江金华的网友近日称父亲一天内拔牙23颗,种牙12颗,13天后去世。该消息随即引发热议。
永康市卫生健康局公示的信息显示,涉事口腔医院系非政府办营利性医疗机构,诊疗范围包括牙体牙髓病、口腔种植等专业。
9月3日,永康市卫生健康局回应,当事人的父亲是在该口腔医院拔牙十多天后去世。至于其是否在一天内拔除了23颗牙,以及死亡是否与就诊有直接关联等问题正在调查,涉事医院也在配合调查。
一次拔几颗,到底怎么定
平时给病人拔智齿,医生被问得最多问题之一就是“我可以一次全拔掉吗?”
这种心情当然能够理解,很多情况下出问题的智齿不止一颗,请假看个牙不容易,能一次解决何不一次解决。
然而,多数时候,医生的回答都是“No!”但有些情况,又确实可以一次多拔几颗。一般来说,医生在判断能不能拔掉多颗牙齿的时候,绝不可能死板地按照规定说拔几颗就拔几颗(事实上也没有这种规定),毕竟一样米养百样人,百样人有百口牙,情况太复杂。
那么到底该怎么决定拔几颗呢?
牙况复杂,因此在做判断的时候,医生主要基于一个原则,那就是创伤要小,不影响恢复。只要创伤够小,别说一颗两颗牙齿,一次性拔掉更多颗牙齿都是可行的。
那么问题来了,“创伤小”这个“小”是多小呢?
这并没有准确的标准划分,需要牙医根据具体“牙况”来判断。一般来说,如果牙齿已经松动,那么拔这样一颗松动的牙根带来的创伤就很小,连拔好几颗可能十分钟都不需要。
但是,如果拔一颗水平阻生牙的话,那创伤就可能很大,拔一颗恐怕要耗上半个多小时,耗尽医生精力的同时,病人也可能累得张不开嘴。
所以,如果是拔智齿,医生在门诊有时也会选择一侧上下两颗一起拔,因为下颌智齿通常容易阻生,上颌智齿往往相对简单,创伤加起来适中,同时医生拔牙用时也不多,效率又比较高,省得病人三番五次就诊。
但如果遇到满口的烂根残冠,医生有时候会也多拔几颗,因为这些牙齿通常本身已经有一些“松动度”了,也就是不那么牢固了,拔起来不算费事。
不过,考虑到病人日常生活的方便,医生实际操作中一般都会选择同一侧或者同一个象限(指既是同一侧又同是上牙或下牙)内的残根拔除。
这样做的好处是,拔牙后只有一侧受伤咬不了东西,而另一侧则相对无创,可以让病人在进食时勉强咀嚼,不至于弄得病人只能喝流食。
数量不重要,关键看人群
前面强调了需要尽量减轻创伤,但医生这么重视“创伤”,主要是希望创伤恢复得快,因此除了要减轻创伤,还需要考虑患者自己的恢复力。
因为,哪怕是程度相仿的创伤,对于不同的人群来说,也不可相提并论。举个例子,就算是相似的拔牙创伤,拔掉的是同样难拔的牙、用时也接近、创口大小也类似。但一个患者是体弱的老年人,另一个则是年轻气盛的青年人,他们各自对于同等创伤的反应和恢复速度也是截然不同的。
另外还有一个因素必须考虑,那就是基础病。年轻人通常相对身体状况更好,基础病也少。而老年人往往还患有各种基础疾病,比如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免疫疾病等,对于这类人群来说,再小的创伤也可能成为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因此,医生在评估这类病人能够耐受的手术创伤时,就要更加谨慎,宁可保守一点。
此外,一次拔多颗牙齿,还要考虑拔牙时的具体情况,多颗牙齿同时拔掉的过程应该控制在较短的时间,比如半小时或一小时之内;术后要评估出血的情况,适当时候还需要缝合止血;此外,还要结合手术过程中的创伤深浅和病人的基本身体素质来评估术后感染的可能。
一次拔出多颗难拔的牙齿,往往还会给术后用药,预防感染,消肿止痛带来更多挑战。
关于一次拔几颗牙,医生出于严谨确实没法给出具有普适性的具体数字。回到这次事件,虽然拔牙这项操作跟病人最终死亡之间的因果关系还有待调查,但是不得不说一次处理这么多牙齿,确实也属于非常罕见的操作。
老年人拔牙,这些要注意
虽然“拔牙”听起来普通又常见,但它毕竟也是一种手术,同样需要规范操作、严肃对待。尤其是一些高危人群更要注意。
首先,患者要把自己的全身状况尽可能详尽地告知拔牙医生,包括各种基础病,比如最常见的高血压、糖尿病等等。此外,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的疾病也应该在拔牙前告诉医生,让医生对你的全身耐受手术的能力有一定的评估。
其次,如果患者有长期服用的药物,尤其是抗凝药比如阿司匹林等,也要告诉医生。因为涉及到拔牙后的出血情况,医生还需要查验患者的凝血功能。
最后,老年人拔牙最好还是有家属陪同,尤其是超过80岁的病人,一方面有家人陪同一切都会方便很多,出现什么情况,也能及时沟通处理。而医生在拔牙后传达一些注意事项时,多一双耳朵来听更不容易遗漏重点。
再强调一下,一方面要注意平时牙齿的保健,少吃糖、少喝软饮料特别是碳酸饮料,勤刷牙,使用牙线和水牙线,避免把好好的牙齿折腾到非拔不可的窘境。另一方面,像捣乱的智齿,也不用讳疾忌医,该拔就拔,拔了才轻松,至于一次能拔几颗还要请牙医判断。
【相关】
有关拔牙的“谣言”
▲松动的牙都要拔
牙齿松动的原因有很多,包括儿童乳牙恒牙替换、牙外伤、较严重的慢性根尖周炎、牙周炎、颌骨肿瘤等。不是所有松动的牙齿都要被拔掉。
1.牙齿外伤导致的牙齿松动应视情况进行固定,若无保留价值才应该拔除。
2.对于龋坏严重或时间久的牙齿,若发生了慢性根尖周炎,也可能出现牙齿松动。这种情况下,轻度的松动经过有效的治疗后是可以恢复的。
3.颌骨肿瘤导致的牙齿松动往往不能保留,但应先到颌面外科进行治疗,不能贸然拔除。
4.牙周炎是目前导致牙齿松动最常见的疾病。牙周炎会造成不可逆的牙槽骨吸收,牙齿会逐渐出现松动,牙槽骨吸收严重所导致的松动牙齿则无法保留。
由此可见,若牙齿出现松动,应该先到口腔医院就诊检查,找到松动的原因,做出正确诊断后制定治疗计划。
▲智齿一定要拔掉
由于智齿在牙列最远端,清洁效果差,所以周围牙龈可能反复出现炎症,严重者会影响张口,甚至造成面部肿胀以及全身感染症状。另外,智齿与邻牙间常存在间隙,容易残留食物。长期残留食物可能会导致智齿及邻牙的龋坏,这样的智齿建议尽早拔除。
两种情况下智齿可暂时保留:
1.智齿正位萌出,能行使咀嚼功能并能被有效清洁,可酌情保留;
2.智齿埋在下颌骨里,位置较深且不影响邻牙,拔除将有损伤下颌神经的风险,这种智齿也可暂时保留,定时复诊观察。
▲拔牙总是很“暴力”
拔牙手术需要医生严格控制操作力度和幅度,严禁暴力操作。
对于牙根弯曲度大或“横着长”的阻生智齿,需要正确去除阻力后,将牙齿分成几小块分别拔除,并不是只要用力,就能拔得下来。手术过程中如果暴力操作,不仅不能拔除牙齿,还会造成牙根折断、软硬组织损伤等并发症,甚至可能造成下颌骨骨折和下颌神经损伤。如果盲目用力,还可能将牙根推入患牙周围的软组织间隙,造成更大的损伤。
综合央视、科普中国、《现代快报》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