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今年中秋节假期,旅游成为许多人的度假方式。三天小长假,涌现不少新玩法、新亮点。
或短途旅行,或登高赏月,或拥抱国潮……这个中秋假期,记者走访北京、重庆、上海、湖南等地文旅市场发现,今年中秋游多了一份“松弛感”,中式夜游、短途“微度假”、文艺游成为游客热门选项。
“微”度假:顺假而游
今年中秋节,市内游及周边的“微度假”广受欢迎。
中秋节假期第一天,北京市民程高早早地起了床。这个小长假,他与朋友相约坐早班高铁到河北承德,准备在一处精心挑选的山间民宿度过三天两夜,享受一下“高卧听松声”的日子。
17日中秋节,上海市徐汇区龙华广场举办“唐韵中秋”节庆活动,京剧、沪剧、昆曲、评弹……现场演绎曲艺界的“团圆盛会”。上海市民徐竞和5岁的女儿穿上汉服,在此观看表演,打卡拍照。她说,城市商圈和街区举办丰富活动,既能体验传统文化,又能方便地就餐、聚会,是个好去处。
住在上海浦东的石明17日一早便和女友驾车直奔位于临港新片区的滴水湖。环湖散步、游览上海天文馆、在上海海昌海洋公园欣赏演出……石明将一日游安排得满满当当。
与假期长度相匹配,人们在小长假更倾向于选择短时高效的旅游方式。“这么近那么美”的短途游、周边游在中秋节假期占据主要份额,大城市周边的郊区、县城成为市民“速达”的好去处。
携程数据显示,中秋节假期高铁出行订单中,出游半径约为361公里,较去年中秋节、国庆节假期前三日缩短近30%,平均一个多小时就能到达目的地。与此同时,同省酒店订单比例超过一半,住一天的酒店订单比例超过八成。
行程更短、用时更少的小长假旅行趋势,背后是城市居民越来越多样化的旅游消费需求。越来越多的人更乐于将三天左右的短假期用于放松紧张精神、调节生活节奏。对于他们来说,城市周边有山有水的郊区、县城比舟车劳顿更有性价比。
周边游的兴起也与大城市周边基础设施越来越完备息息相关。高铁的普及,民宿、度假酒店的兴起,令旅游资源不再局限于传统旅游度假区。这个中秋节,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及成渝城市群等区域中的“两小时高铁圈”,网罗了该区域绝大部分短途游的游客。
“巧”赏月:顺时而游
中秋,是赏月的时节。这也催生了以赏月习俗为核心的“中式夜游”成为文旅消费热点。
泛舟于南京秦淮河听曲赏月,驻足于西安大唐不夜城看大雁塔与明月“同框”,走进南宁园博园看烟花秀中的花好月圆,登上“赏月航班”看更近的月亮……这个中秋节,各地景区铆足了劲儿,为赏月增添更多仪式感、氛围感。
夜幕降临,重庆渝中十八梯传统风貌区内游人如织。“白天主打室内游,晚上再来爬坡上坎,作为‘不夜城’,重庆的夜很有味道。”游客陈玉珏说。
郴江河畔,华灯璀璨,清逸婉转的湘昆曲调自河上传来。在湖南郴州苏仙区裕后街历史文化街区,来自湖南省昆剧团的演员们乘坐花船巡游,吸引市民游客争相拍照留念。
裕后街是秦汉时期湘粤古道的始发地,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月影之下,古街别具风味。中秋假期,裕后街举办历史文化节,推出皮影戏、非遗文化市集、民俗演绎等系列活动。
湖南张家界天门山景区更是把夜游玩出新花样。15日晚,来自世界各地的翼装飞行员们与身披“嫦娥”轻纱的演艺人员一起在月色中带来一场震撼演出。
赏月活动令中秋节的夜晚格外热闹。各地纷纷在假期推出文艺演出、灯会、夜市、观光巴士等旅游产品,丰富消费者选择。OTA平台数据显示,近一周,国内古镇园林夜游相关旅游搜索热度环比上涨77%,夜间游船搜索热度环比上涨42%。
在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科学学院教授唐承财看来,各地在节假日期间举行的系列文旅活动已经成为吸引游客的一个重要元素,聚焦时令和热门趋势推出形式多样的文旅产品,有利于推动文化和旅游消费持续扩大。
赓续几千年的传统为何能在当代与旅游深度融合?一方面,月到中秋分外明,秋高气爽的时节也十分适合出行,旅游可以放大这种同自然的亲近;另一方面,中秋是团圆的节日,旅游是一种适合集体的活动,当亲朋好友聚在一起夜游,相聚的快乐使得旅游更加有滋有味、意蕴悠长。
“追”国风:顺潮而游
从游戏中的取景地,到社交网络上的非遗,“越国风越潮流”已是当下不可忽视的文化现象,也成为文旅融合的重点。
在广东珠海鸡山村,有300多年历史的中秋对歌会让佳节充满欢声笑语;在福建福州三坊七巷,“三条簪”妆造文化活动带领游客沉浸式感受非遗之美;在贵州凯里苗侗风情园,“绣里淘非遗集市”上的刺绣、蜡染、银饰琳琅满目……
今年中秋节假期,以非遗、汉服、诗词为代表的国风游为节日出行增添更多文化感。飞猪数据显示,中秋假期赏花游、观灯会等传统习俗相关的玩法备受青睐,热度同比增长约60%;汉服旅拍、跟着演出去旅行等玩法增幅明显。
国潮崛起,代表的不仅是一种审美趋势,更是一种基于文化自信的高度认同。随着文旅深度融合,这种认同在传统佳节的文旅市场表现得更为明显,造就了“行万里路、续千年俗”的文化景观。
综合新华社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