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9日,在烈士纪念日的前一天,退役军人事务部举办西藏阿里地区烈士遗骸发掘鉴定工作成果新闻发布会。
记者从会上了解到,退役军人事务部组织国家烈士遗骸搜寻队及国家烈士遗骸DNA鉴定实验室等专家团队,圆满完成西藏阿里地区无名烈士遗骸发掘鉴定工作,为8名阿里地区无名烈士确认身份、找到亲人。
会上,烈保中心党委副书记奚玉峰介绍,去年以来,退役军人事务部组织国家烈士遗骸搜寻队及国家烈士遗骸DNA鉴定实验室等专家团队,克服高原高寒高海拔等因素影响,圆满完成西藏阿里地区无名烈士遗骸发掘鉴定工作,为8名阿里地区无名烈士确认身份、找到亲人。
据奚玉峰介绍,这是国家烈士遗骸搜寻队及国家烈士遗骸DNA鉴定实验室首次执行高原地区搜寻鉴定任务。西藏阿里地区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被称作“高原上的高原”,气压低、空气稀薄、含氧量少,多大风等灾害性天气,野外开展搜寻鉴定工作存在很大不确定性。
本次任务中,全体队员克服了高原寒冷和高反缺氧等恶劣自然条件影响,圆满完成现场发掘及检材提取任务。
同时,在江苏、福建、河南、湖南、广东、四川、陕西、甘肃等多省份退役军人事务部门的支持下,协同开展线索排查,对疑似烈士亲属逐一采集DNA检测样本。经国家烈士遗骸DNA鉴定实验室按规定程序进行身份审定,最终确认8人为西藏阿里地区革命建设时期牺牲烈士。
吉林大学生物考古实验室教授吕绍武介绍,自去年以来,在退役军人事务部组织下,吉林大学、武汉大学、复旦大学专家团队会同国家烈士遗骸搜寻队、国家烈士遗骸DNA鉴定实验室,赴西藏阿里地区开展烈士遗骸发掘鉴定,顺利完成实地踏勘、线索调查、墓葬搜寻、现场发掘、样本采集、数据扫描等环节工作,并持续开展遗骸鉴定、亲属摸排、DNA提取、身份比对、颅面复原等工作,最终为8位烈士确认身份、找到亲人,并复原烈士容貌,圆满完成工作任务。
在发掘现场,吉林大学、武汉大学会同国家烈士遗骸搜寻队主要采用现代考古技术与传统发掘方法相结合的方式,精确定位了疑似烈士墓葬地点并有序开展发掘工作。
通过骨骼形态学分析,初步判断出土遗骸性别、年龄等状况。从现场情况看,由于阿里地区特殊的气候条件,出土遗骸保存相对完整,这为后续身份确认及颅面复原等工作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国家烈士遗骸DNA鉴定实验室专家团队,第一时间采集遗骸检测样本,采用高通量测序复杂亲缘关系分析方法,开展DNA鉴定比对分析,最终确认烈士身份。复旦大学专家团队,综合运用AI等前沿技术,对烈士容貌进行复原,让他们跨越时空与亲人“重逢”,推动烈士光辉形象和英勇事迹更好为世人铭记。
据悉,近年来,国家烈士遗骸搜寻队及国家烈士遗骸DNA鉴定实验室,持续稳妥开展烈士遗骸搜寻鉴定保护工作。
综合新华社、央视、《南方都市报》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