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已经过了立冬节气,广州却还在过夏天。
记者从广州市气象局获悉,11月13日广州市的平均温度为23.3℃,这意味着今年以来广州市的夏季日数达到235天,正式打破了1961年以来的“最长夏季”纪录。
相关话题冲上微博热搜。有网友直言:“一件T恤从3月穿到11月,也是值了”“冬天在哪里?”
【纪录】
已入夏236天
这个纪录还在继续刷新
根据气候季节划分标准规定,连续5天的5日滑动平均气温大于或等于22.0℃,则以对应的气温序列中第一个大于或等于22.0℃的日期作为夏季起始日。广州多年平均入夏时间是4月16日,入秋是11月9日,之间则为夏季。
广州市四季日期统计比较完备的气象记录开始于1961年。此前,广州市的“最长夏季”纪录是在1994年创造的,当年的夏季日数为234天。
今年广州入夏日为3月23日,比常年早24天,是1961年以来最早。当时,广州市民都没想到这个夏天会这么长。
截至11月14日,广州入夏天数为236天,今年夏季广州平均气温26.8℃,较常年同期偏高0.8℃,为历史同期第二高。接下来就看这个记录会刷新到哪一天,而按照最新气象预报,下一波冷空气要等到18日才来。
紧跟广州“最长夏天”的步伐,下周一深圳也很有可能创下最长夏天纪录。自3月22日入夏以来至11月14日,2024年深圳的夏天已持续237天(深圳平均夏长202天)。按照目前天气趋势,今年或将有望成为深圳1953年以来最长夏天(240天,1998年)。
和1994年相比
两次漫长夏季有何不同
中国气象局原副局长、中国气象服务协会会长许小峰告诉记者,广州1994年的漫长夏季趋势性不明显,属于大气平均温度振荡到高位,副热带高压在广州长时间停留,造成夏季非常热,后又出现明显回调。而今年夏季延长更像是趋势性变化。“近两年来,全国已连续出现高温气候较长的现象,目前全球气候变暖现象还在继续,这种大趋势的演变更需要引起关注。”
广州市气候与农业气象中心高级工程师艾卉说,今年夏季偏长的主要原因是,10月以来,西伯利亚高压偏弱,影响广州市的冷空气偏弱偏少,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持续偏强,导致全市平均气温为24.9℃,较常年同期明显偏高1.2℃,为历史同期第二高。
在气候变暖背景下,广州呈现出气温显著上升趋势,同时夏季也有明显变长的趋势。
今年11月,全国各地回暖明显,广州12日最高气温甚至达到了31℃以上。从未来的天气预报来看,广州的秋天还要再等等,不过雨水可能先到。
全国大部地区
正在经历异常的暖热
“往年的11月,或北风呼啸,或大雪纷飞,羽绒服早已上身,而今年穿着薄棉服,骑着自行车竟然不用戴手套,而且还满头大汗。”11月12日,一名河北的网友说道。
眼下,全国大部正在经历较常年同期异常的暖热。
据中国天气网11月12日消息,当日起至15日,暖热还会持续加码,我国多地气温将比常年同期偏高6℃—12℃。
13—14日,异常的暖热将达到巅峰阶段,特别是长江以南地区,最高气温将普遍达到25℃以上,大幅高于常年;最低气温也能达到20℃左右。
14日,最高气温30℃及以上的范围甚至会比常年5月中旬还要大,有一种立冬过出了“立夏”的感觉,华南等多地将出现同期少见甚至破纪录的暖热天气。
城市中,比如广西桂林,14日最高气温可能达到32℃,如果兑现,将打破当地11月气温最高纪录。
中国天气网首席气象分析师信欣介绍,“11月上旬,我国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2.2℃,是1961年有完整气象观测记录以来,最暖的11月上旬。”
不过,异常的暖热不会持续太久。15日起,一股强冷空气将自西向东陆续影响我国中东部大部地区,气温普遍下降6℃—10℃,最低气温0℃线将南压到华北南部、西北地区东部一带。
这股冷空气势力强劲,届时各地气温会急转直下,不仅暖热一扫而空,甚至会扭转目前的冷暖局势,全国大部气温将由近期异常偏高转为偏低,并且多地气温将创立秋后新低。
【链接】
2024年有可能成为
有记录以来最热年份
近日,世界气象组织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以下简称《公约》)第二十九次缔约方大会(COP29)期间发布报告说,2024年有可能成为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
这份名为《2024年气候状况更新》的报告基于对6个国际数据集的分析。据报告介绍,在有增温效应的厄尔尼诺事件推动下,2024年1月至9月全球平均表面气温比工业化前平均值高约1.54℃。2024年有可能成为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当前确认的有记录以来最热一年是2023年。
报告指出,由于大气中温室气体水平不断攀升,气候变化在一代人时间里的变化急剧加速。2015至2024年将是有记录以来最热的10年;冰川的冰损失、海平面上升和海洋升温都在加速;极端天气等正在对世界各地的社会和经济造成严重破坏。
世界气象组织秘书长塞莱丝特·绍洛表示,月度和年度升温暂时超过1.5℃并不意味着全球未能实现《巴黎协定》的目标,“重要的是,要认识到每升温0.1℃都事关重大……全球升温每一分额外增量都会增加气候极端事件、影响和风险”。
根据《巴黎协定》提出的控温目标,到本世纪末,应将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水平升高幅度控制在2℃之内,并为把升温控制在1.5℃内而努力。
【相关】
今年是暖冬还是冷冬
国家气候中心最新研判
近期,我国多地开启升温模式,大家都在疑惑:冬天去哪了?
早在今年9月,世界气象组织就预测拉尼娜准备在秋季“返场”。许多人认为拉尼娜的出现,意味着冬天将变得更冷甚至带来超强寒潮,但拉尼娜与冷冬是否能完全画等号?它对气候变化究竟有哪些影响?来看国家气候中心的分析。
拉尼娜是指赤道中东太平洋大范围海表温度持续异常偏低,也就是连续6个月较常年偏低0.5℃的现象,它的出现常伴有热带大气环流的变化,例如风、气压和降水量的变化。与厄尔尼诺现象相反,拉尼娜对全球气候有相对短暂的降温效应。
据统计,1951年至今发生了15次拉尼娜事件,1986年以前拉尼娜事件的当年,我国冬季均为冷冬,但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1986年以后拉尼娜事件当年,出现暖冬的频率增加。
拉尼娜其实并不意味着冷冬。我国冬季究竟是偏冷还是偏暖,与东亚冬季风强度密切相关,北极海冰、欧亚积雪等也起到重要作用。不过从统计数据来看,出现拉尼娜以后,我国冬季偏冷的概率更大一些。由于今年的拉尼娜可能是一个较弱的事件,它会在多大程度上影响这个冬季的气温,还有待观察。
从全球范围来看,拉尼娜不算是大概率事件。在过去100年里,全球共发生了20次拉尼娜事件,其中10次为一年事件,10次为多年事件。但值得注意的是,多年期拉尼娜事件的确发生得越来越频繁了:自21世纪初以来,全球已发生5次多年期拉尼娜事件。
国家气候中心预测,今年秋冬季我国较易出现阶段性强降温、强降雪天气。
建议农业农村部门加强对设施农业和畜牧业冻害、雪灾和大风灾害的防范;交通部门做好低温强降雪大风灾害风险预案;相关地区和部门根据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及时做好设备除冰、道路除雪等维护、维修工作。
综合新华社、央视、《广州日报》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