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7日20点30分,结束了当天的教学课程后,赵箫(化名)扫了一辆共享单车,骑行10分钟就到家了。今年8月底,赵箫结束了单程43公里的超长通勤。现在,赵箫靠着共享单车上下班。“通勤距离2公里,幸福指数太高了。”采访中,她忍不住向记者分享。
赵箫在汉口兴业路附近的一家机构担任羽毛球培训老师。此前,她和朋友租住在蔡甸区新庙村附近。每天上班,她会先步行10分钟到达新庙村地铁站,之后乘坐地铁4号线,再换乘3号线,历经24站地铁后,抵达兴业路地铁站,出站后再步行10分钟,到达工作地点。前后算下来,她的单程通勤时间至少要一个半小时。
“除寒暑假外,我们下午3点上班,晚上8点半下班,虽说不用挤早晚高峰,但超长通勤仍然很辛苦。”赵箫告诉记者,此前,她每天回到家已经是晚上10点半。通勤路上,她靠着听音乐打发时间。每次坐上地铁,她都会打开音乐软件,靠在座位上睡一会儿。“能睡20分钟左右,就很舒服。”常听的那款音乐软件上显示,过去一年,赵箫听了4900多首歌。
今年8月底,赵箫还是决定回到公司附近租房住。如今,她的单程通勤只有2公里。
和赵箫不同,王月(化名)仍在继续她的超长通勤上班路。11月28日早上6点,王月早早起床,她用15分钟完成洗漱,6点15分已经走出家门。王月家住东西湖,在光谷中心城附近上班,每天往返距离96公里,不堵车的情况下,开车需要1小时11分钟。
去年,王月在上了8年夜班后,决定换一份工作,但这份新工作距她家有48公里。是选择“上夜班”,还是选择“超长通勤”? 王月选择了后者。
超长通勤必然辛苦。王月坦言,现在天气冷,每天早上6点,从温暖的被窝爬起来就需要很大的“勇气”。自从换了工作,王月坚持每天晚上9点睡觉。“稍微晚睡一会儿,第二天就起不来。”在王月的带动下,家里人也养成了早睡习惯。在王月家,每天晚上9点,家里就熄灯了。
超长通勤也面临着通勤费用的增加。王月此前开油车,算下来每个月给车加油都得1000多元。为了节省费用,前不久,家里人商量后,给王月换了一台电车。如今,王月每个月的通勤费降低到了200多元。
和这份工作相比,王月之前的工作就在“家门口”,每天开车上班只需10分钟。但一年多前,王月决定放弃这份做了8年的工作。王月是一名医务人员,需要每周上两天夜班。王月说,每次上夜班前,她都会有焦虑情绪。
来到新工作单位后,王月发现,身边不少同事的通勤距离都在40公里以上,“通勤距离最远的一位同事家住黄陂区,单程通勤距离有50多公里”。
今年10月,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发布《2024年度中国主要城市通勤监测报告》。报告显示,近5年,九成城市通勤半径增加。2023年,上海是通勤空间半径最大的城市,达到42公里。武汉的城市通勤空间半径为30公里。
在社交平台,“超长通勤”是网民热议话题。有网民发帖询问:“在武汉上班,通勤时间1个小时算久吗?”这条帖子吸引了500余位网民讨论。大家纷纷分享自己的通勤距离和通勤时间——有人每天乘坐27站地铁,奔波于东西湖区和光谷之间;有人单程通勤就要62公里,路上会经过36个红绿灯……
还有很多人讨论“远距离通勤路上可以做什么?”有人选择在地铁上背单词;有人选择在回家的公交上看菜谱学做菜,到家后给自己做一顿好吃的晚饭;还有人分享她在地铁上听完了中级会计辅导课程,下一步准备在地铁上备考税务师职业资格考试……
王月也曾参与讨论,有网民给她留言,为什么不在公司附近租房上班? 王月解释,她有两个孩子,老大正读小学二年级,老二只有5个多月大。每天下班后,王月会先陪老大做作业,之后再帮老二洗澡。王月说,每天早上6点,她上班时,孩子们还在熟睡,每天下班后,是她和孩子的亲子时光。租房上班虽然轻松,但她更享受和孩子们在一起的快乐。
记者张维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