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
武汉晚报 2025年01月10日 星期五
往期回顾
返回目录

从事教学工作36年,退休后依然关注教育

他在弥留之际将25万元积蓄捐给学校

    武汉晚报讯(记者汪洋 通讯员姚一琳)“伯伯弥留之际托付我,将他的积蓄分成两份,其中25万元捐给曾经工作过的武汉工程大学,另有一半捐给了教育部的中小学教育基金。”9日,刘彦琳女士告诉记者,她专程从上海来武汉一趟,帮伯伯了却了遗愿。

    刘彦琳的伯伯刘葆中出生于1929年,在武汉化工学院(武汉工程大学前身)从事教学工作36年,1990年退休。刘葆中老师一生未婚,退休后搬到北京中国人民大学,与在该校当老师的弟弟一起生活,直至去世。

    “伯伯病危之后,我到北京陪了他最后一程,我一点儿都不惊讶于他最后的决定。”刘彦琳说,伯伯一辈子从事教学工作,即使退休了仍很关注教育,关心国家大事。她记得小时候伯伯来他们家,看到她和哥哥,每次都很关心地询问他们的学习情况,还经常给他们买书和学习用具。

    在刘彦琳的记忆中,伯伯是位非常朴素节俭的人,“可以说节俭到不可思议”。刘彦琳说,伯伯常年一身中山装,洗得已经失去了本色,衣兜里都掉毛了。裤子也旧得不得了,毛巾用破也舍不得丢。

    刘葆中退休后住在中国人民大学,最大的兴趣爱好就是每天前往学校老同志活动室看书看报。他快90岁时,每天仍要走远路前往1公里外的地方买菜,只因为那里的菜更便宜些。

    武汉工程大学退休教师田立楠曾和刘葆中老师共事多年,他们同在一个教研室,田立楠教化学工艺与化工热力学课程,刘葆中教反应工程课程。在田立楠的印象中,刘葆中教学态度认真,生活很简朴。“当时还是建校初期,历史条件有限,他仅从事教学工作。在他退休那年评上了高级工程师,相当于副教授。那时候我们工资很低,他能攒下这么多钱很不容易。尽管退休后一直住在北京,但他把积蓄捐给了学校,说明他对学校是很有感情的。”

    武汉工程大学退休老师龚明生是刘葆中的学生,虽然数十年没有见过刘老师了,但老师在他心中印象深刻。“刘老师是我们的专业课老师,教学非常严谨,对我们要求很严格。”龚明生说,当时学校旁边新开了一家电影院,不少同学常跑去看电影。刘老师批评大家,在黑板上写下“玩物丧志”几个大字,语重心长地说:“国家培养你们不容易,不要把时间浪费在玩乐上了。”

    班上同学聚会,大家还常谈到一件事。班上有位年纪比较大的学生,当时36岁,是3个孩子的父亲,家务牵扯了较多精力,加之反应工程这门课难,期中考试只考了55分。这位同学想请刘葆中老师通融下,被刘老师严厉拒绝了。后来,刘老师专门为其补课,这位同学终于在下次的考试中及格了。

    “刘老师热爱学校,热爱教育事业,我们都很敬佩他。”龚明生说。

    武汉工程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理事长叶芃表示,建校初期条件很艰苦,一批老师从那个时候传承下来“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工大精神,刘葆中老师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刘葆中老师心系母校,情系教坛,他无私慷慨的高尚情怀令人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