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
武汉晚报 2025年02月13日 星期四
往期回顾
返回目录

文物“活”起来 非遗“潮”起来 文化“燃”起来

省博钟鸣楚天点亮元宵奇妙夜

    人们在湖北省博物馆的“钟鸣楚天元宵夜”灯会活动上游玩。

    新华社发

    小朋友在省博灯会活动上体验皮影戏。

    新华社发

    人们在省博灯会活动上游玩。

    新华社发

    武汉晚报讯(记者万建辉 通讯员鲁黎)2月12日乙巳蛇年元宵夜,湖北省博物馆北广场张灯结彩,灯火璀璨。晚七时许,“钟鸣楚天元宵夜”非遗主题展演活动在省博北广场盛大启幕。今年的“钟鸣楚天元宵夜”活动由湖北省文旅厅主办,湖北省博物馆、湖北省群艺馆联合承办,通过“文物活化+非遗市集+舞台展演”三大板块,打造了一场传统与现代交融的文化盛宴。

    文物“活”起来

    科技赋能元宵夜

    记者在省博北广场现场看到,夜幕下的博物馆北广场流光溢彩,四组文物立柱显示屏与彩灯长廊交相辉映,北馆坡顶“钟鸣楚天元宵夜”7个红色大字大气喜庆,广场中间的拱桥,在灯光照耀下成为演出舞台。

    四组文物立柱显示屏上,省博馆藏文物借力数字技术焕发新生:漆龙蛇豆蜿蜒游动,鳞片光影流转如星河;浮雕鸟纹双蛇盖漆木匜式杯上双蛇盘旋,AI互动中“吐露”楚地礼乐文化。

    立柱显示屏前面,一对彩漆木雕小座屏化身动态画卷,虎座鸟架鼓、越王勾践剑等文物IP以国漫风格跃然屏上,游客通过AR合影实现“古今对话”。这件彩漆木雕小座屏1965年出土于湖北省江陵,是战国时期透雕彩绘漆器的代表作。主体由27个透雕的动物组成,有8只凤、4只鹿、15条蛇。这件座屏方寸之间共塑造了55个动物形象,表现了自然界生物间相互依存、和谐相处的情景。最值得称道的是这件漆器透雕技法的运用,漆屏上奔跑的鹿、啄蛇的凤和蟠绕弯曲的蛇都是用透雕方法雕刻的。

    “文物不再是玻璃柜里的‘老古董’,孩子边玩边学,连我们都大开眼界!”现场游客感叹。

    非遗“潮”起来

    市集还原烟火人间

    “龙狮舞动,蛇鸟展翅。知音湖北,钟鸣楚天。”南北广场几头憨态可掬的“金狮”翻腾跳跃,现场掌声、喝彩声、欢笑声经久不息。

    环形广场东西两侧,红色非遗市集棚挂起万千花灯,一眼看去,一片灯的海洋。花灯下,非遗市集人头攒动。东市“匠造荆楚”:老河口木版年画拓印吉祥纹样,恩施玉露茶香氤氲,大冶刺绣飞针走线,红安绣活再现“指尖上的党史”,武汉面塑艺人捏出Q版“越王勾践剑”;西市“舌尖记忆”:孝感麻糖、黄石港饼、龙须酥等传统小吃香气扑鼻,现煮汤圆摊位排起长龙,人们或围绕潜江小龙虾展位,或在随州“护照”上按印打卡,或端起小吃边品尝边逛市集。

    互动专区里,千盏花灯缀成谜墙,不少猜灯谜游客以家庭为单位,一家三口或一家四口围着一个灯看谜面,运用集体智慧解开谜面。猜中者喜提编钟书签、漆器纹样口罩等文创礼品,非遗体验券发放超3000张。

    文化“燃”起来

    舞台演绎千年传承

    在拱桥设置的中央舞台,好戏连台,隔一会儿就会有一场表演,非遗元素贯穿始终:黄梅戏《夫妻观灯》唱响荆楚乡音,诙谐演绎元宵民俗;武当武术《神韵》刚柔并济,一招一式尽显道家哲学;杂技《转碟流光》惊险炫技,非遗绝活引爆喝彩;民族器乐《九州同》融合编钟、古琴,奏响中华文化共鸣。“原来非遗可以这么‘飒’!”一名90后观众举起手机全程直播。

    湖北省博物馆、馆长张晓云表示,今年是春节申遗后首个非遗春节,省博在春节前推出“巧夺天工——湖北工艺美术精品展”首个非遗类基本陈列,元宵节又策划举办形式更加活泼多样的非遗主题展演,积极探索“文物活态化、非遗场景化、节庆IP化”路径,让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看得见、摸得着、带得走”。

    近年来,博物馆已成节日文化主阵地,本次活动以“非遗+”模式突破传统展陈;让技术赋能,通过AR、AI打破文物静态展示,构建沉浸式体验场景;实现跨界融合,市集联动“吃玩赏购”,非遗从技艺变为生活方式;还有通过国漫IP、短视频传播精准触达Z世代。

    省博负责人介绍,根据预约数据统计,正月十五、十六两天举办“钟鸣楚天元宵夜”,共吸引超6万人次参与,为省博“博物馆里过大年”系列活动画上圆满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