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晚报讯(记者王春岚 通讯员王敏 张全录)通城的王爷爷最近到武汉来看病,做完血管彩超后吓了医生一跳:原本在腿部血管里的血栓突然失踪,可能“漂流”进肺部血管,风险倍增,严重可致命。随后,医生通过血管介入术,在肺动脉找到失踪的血栓并成功取出,解除了威胁。
王爷爷今年78岁,患有高血压。今年春节后,他突然出现呼吸困难、左侧小腿肿胀的情况,当地医院为他拍摄下肢静脉彩超,发现左腿有多处深静脉血栓形成,此后采取抗凝、抗血小板聚集、吸氧等治疗,但效果不明显。
正好,武汉市肺科医院呼吸科带头人、主任医师杜荣辉定期前往通城义诊,通过这位“候鸟医生”的介绍,王爷爷家人将他转诊到武汉市肺科医院。
在武汉市肺科医院血管介入治疗室,血管介入专家李晟对比检查结果发现,此前在通城医院拍摄的下肢静脉彩超上有几处血栓,在这次拍摄的新彩超中竟然失踪了。
“坏了!”李晟判断,血栓从此前血管壁上脱落,开始随血流“漂流”。如果经由心脏挤压,进入肺动脉,就可能造成堵塞,影响血氧交换,有猝死风险。这也正是王爷爷突然呼吸困难、胸闷的原因。
明确病因后,李晟及同事与呼吸二病区医生李瑶等一起制定治疗方案。专家们分析认为,此时用药难有成效,还可能出现病情反复或加重的情况,不如通过血管介入为堵塞的肺静脉进行溶栓、碎栓、取栓治疗。治疗结束后,王爷爷呼吸恢复顺畅,憋闷感也消失了。
“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一定要避免久卧、久坐,加强肌肉力量的锻炼。”李晟说,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肌肉对血液运行的“肌泵”压力减弱,容易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另一方面,长时间久坐、久卧也会影响血液循环,增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因此,大家平时要避免久卧、久坐,注意加强肌肉力量的锻炼,防范下肢深静脉血栓风险。患有下肢静脉曲张的市民,也要及时干预、积极治疗,避免后期形成下肢深静脉血栓加重病情;同时,定期通过彩超、血管CT等检查进行动态监控,及早发现下肢深静脉血栓,防患于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