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
武汉晚报 2025年03月13日 星期四
往期回顾
返回目录

从一锹土到万亩林

“武汉森林大学”这样种出来

    建校初期的喻家山。

    学校资料图

    如今的1037号森林大学。

    学校资料图

    1956年华中工学院师生在喻家山种树。

    学校资料图

    华中科技大学玉兰花盛放。

    学校资料图

    1913年—1915年,美国地质工作者马栋臣为珞珈山拍下第一张照片,颇显荒凉。

    学校资料图

    如今的武汉大学秋色。

    学校资料图

    曾经的华中师范大学桂中路。

    学校资料图

    现在的华中师范大学桂中路。

    胡德旺 摄

    刚种上树的狮子山广场。

    学校资料图

    如今狮子山广场上的树已亭亭如盖。

    又是一年植树节。要论谁是植树能手,武汉高校师生当仁不让。

    江城多山,多所大学依山而建。珞珈山、桂子山、喻家山、南望山、狮子山绵延分布,山水之间,大学之城的“文脉”和“绿脉”徐徐展开。

    一校一山,四季常青,仿佛自然而然,理所当然。然而这些我们习以为常的校园地标,实则见证了一部跨越半个多世纪的生态史诗:一代代师生用锄头和青春,硬是将“荒山”“坟山”种成了“青山”“花山”。

    育人和种树同等重要,已成为大学共识。

    1952年的喻家山还是荒山秃岭

    如果71年前的于细良同学能看到今天的喻家山,他一定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1954年3月,在华中师范学院(华中师范大学前身)中文系读书的他向《长江日报》写信,记录下他和同学们到喻家山种树的情景:“二月八日早上,我们中文系的同学到喻家山植树,这里将是我们的新校舍……我们在这里挖开了土,栽下了第一棵树,这该是多么富有意义的一件事啊!”

    那时的喻家山还是荒山秃岭。1952年,华中工学院(华中科技大学前身)在此建校,建设之初即开启一场“喻家山十年造林计划”。

    时任院长朱九思“爱树如命”的故事广为流传。他亲自带领大家上山种树,一起挖坑、种树、捉虫。在老校友的记忆里,种树是当年的一门劳动实践必修课,不种树不能毕业。而学校每砍一棵树,都必须校长亲自签字。

    师生们沉浸在热火朝天的种树氛围中。正如于细良所写:“为了完成这一令人兴奋的植树任务,每个同学自始至终都是精神饱满地工作着。当休息哨音响起的时候,不少同学还不肯歇手,躲在一边挖土……”

    “喻家山造林行动”哪止十年。据校史记载,从1950年代到1980年代,学校师生在校园里种下了120余种20多万株树木,棋盘式的林荫大道交错,校园淹没在万绿丛中。

    从华中科技大学园林科退休的鄂师傅曾和朱九思一起种树。他们自己育苗、自己种,见不得哪里露出一点儿土,总要找点儿花花草草将它填上。培育的广玉兰树苗不仅成就了华科大的春日盛景,还被送到广州、重庆、北京等地的多所高校,成为友谊的象征。

    爱树、护树,就此写进华科大的基因。当年的荒地,如今是1037号森林大学。

    “鬼子山”硬被种成了桂子山

    不只是华科大,回望武汉高校发展史,多所学校都经历了迁址到荒山的“天崩开局”。而它们不约而同地将“种树”作为破局第一步。

    1953年,华中师范学院落户“鬼子山”,漫山遍野300多座坟冢,学生们“散个步都能遇到坟堆,晚上不敢出门”。

    党委书记刘介愚灵机一动,把“鬼子山”改名为“桂子山”,并经详细评估后,决定在山上大种桂花树。他与师生同吃同住同劳动,日夜挖山奋战。

    在华中师大工作40多年的绿化师傅付东从小在桂子山长大,“修一栋楼,就多一片树”,他看着这座山越来越绿。他记得,学校多次集中种树,尤其是2003年前后,从四川引进了14000多株共20多种桂花树,栽种在校园的各个角落。

    现在的桂子山,桂花树数量和种类在全国高校独一无二。章开沅老校长“大学既要有大师,也要有大树”的愿景成为现实。

    华中农业大学教授吕作舟在狮子山下工作生活了60多年,当年种树的火热场面记忆犹新。

    “我们那时候是半农半读,一半的时间读书,一半的时间种树。”吕作舟说,山上的土很硬,坑要挖得深,土要埋得实,树种下去才好活。干不了一会儿就浑身湿透,“我们边唱歌,边种树,为自己鼓劲!”

    他记得自己种了合欢树、樟树、玉兰树,合欢花第一次开的时候,他还特地留下一朵作为纪念。一晃多年,树长大了,当年的小伙儿已白发苍苍。吕老笑言,现在的华农是一座花园,当年种的树,早就认不出是哪棵。

    “肯定还在那长着,好好地长着就行。”他说。

    就像水滴融入大海,一代人的青春也融入了山林。

    我们也敢走最难的路

    森林大学的故事仍在继续。生活在葱葱郁郁的校园,学生们不再需要大规模种树,但树影已印在他们心里。

    这几天,华中科技大学的玉兰教室在社交平台上火出了圈。窗外是绚丽的玉兰花墙,风一吹花瓣就落在课桌上,有学生发帖:“美得像一场梦。”

    去年5月,华中农业大学学生苏施予为母校写了一首歌:《我的校园是一座大森林》,歌里唱着:“这里的每一棵树一朵花,都值得被反复聆听,我怎能不倾心?”

    而华中师范大学的付东师傅,时常在校园中遇到返校的毕业生特地到桂花树下留影,“华师的孩子对树有感情,走到哪儿都忘不了桂子山、桂花树。”

    育树,更是育人。树的精神内化为人的精神,让武汉学子对母校深深眷恋,也让他们具备挺拔的脊梁、高远的视野、蓬勃的生机。

    前辈轰轰烈烈开荒造林,后辈也敢闯最险的关,走最难的路。

    珞珈山下,“东方慧眼”从这里升空,雷军的小米汽车正驶向世界;

    喻家山下,科技报国的呼声从未停息,创新主战场上,频频可见华科大人的身影。

    华中师大青年从桂子山走向大江南北,走向西部边疆,在三尺讲台发挥青春光热。

    在狮子山中“勤耕力读”的他们肩负起“端牢中国饭碗”的责任,致力于让中国人“吃得饱、吃得好、吃得放心”。

    树与人共生共荣,山的灵气和人的活力相互滋养,孕育出生机勃勃的校园图景,延伸出丰盈深厚的精神谱系。

    春天又到了,新芽初生,樱花盛放。师生们漫步山中,赏树看花,那歌声和笑声,正如当年。

    记者陈晓彤 

    实习生王慧懿 通讯员党波涛 刘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