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春3月,万物复苏,生机勃发。
47年前(1978年3月18日),北京市人民大会堂内,全国科学大会拉开帷幕。这是我国科技发展史上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盛会,标志着我国科技事业迎来了“科学的春天”。
开个科学大会,把劲鼓起来
1976年10月,党中央提出在20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是我国人民的中心任务。如何把科技工作搞上去的问题被提上议事日程。
从1977年5月底开始,国家开始筹备召开全国科学大会,“把劲儿鼓起来”。筹备全国科学大会的过程中,在党中央的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在中国科学院的领导和带动下,我国科技界迅速恢复科研工作秩序,建立和健全科研体制,短时期内就出现一片生机勃勃的局面。
中国科学院陆续恢复学术委员会、技术职称、研究生招生等科技工作制度,中国科协恢复活动,国家科委恢复重建。此外,筹备科学大会期间,落实干部政策和知识分子政策的工作也开展起来。自从中央决定召开全国科学大会后,全国人民对于这次大会寄予了无限希望。
为了指导全国各新闻、宣传、出版部门搞好科学大会的动员和宣传工作,大会筹备工作办公室于1977年8月29日发布了《关于迎接全国科学大会的宣传要点》。
最轰动一时的是作家徐迟撰写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文章在《人民文学》1978年第1期发表,让中国科学院当时鲜为人知的“科学怪人”陈景润一下子成了全国家喻户晓的科学明星。当年2月17日《人民日报》加以转载,迅速在科学界和广大读者中引起强烈反响,成为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陈景润勇攀科学高峰的形象,成为全国人民学习的楷模。
1978年3月5日,中共中央通知全国科学大会定于3月18日在北京召开。大会在党中央直接领导下进行。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万众期待之下,1978年3月18日下午,全国科学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开幕。出席大会的包括台湾省在内的3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以及国务院各部委、国防科工方面的5586名代表,其中科技人员3478人,占代表总数的62.3%。包括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17人,各学会理事长54人,占代表总数的17.5%。
中共中央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邓小平在大会开幕式上作了重要讲话。他阐述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著名论断,指出新中国的脑力劳动者、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吹响了向科学技术现代化进军的号角。
邓小平致完开幕词后,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国家科委主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方毅作了重要报告。
3月27—30日,每天上午分组活动,交流工作经验,下午则为全体大会,由代表作大会发言。在大会发言者中,除按当时的惯例有一批领导发言外,引人注目地出现了一批科技专家,包括物理学家周培源、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研究员陈景润、生物农学家金善宝、吉林大学教授唐敖庆、大庆总地质师闵豫、冶金部钢铁研究院物理室主任陈篪、第七机械工业部第五研究院孙家栋等。
1978年3月31日下午,全国科学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闭幕式和授奖仪式,大会表彰了862个先进集体、1192名先进科技工作者和7675项优秀科研成果。
大会闭幕前,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音员王琦宣读了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的书面讲话《科学的春天》,他在讲话中欢呼:“我们民族历史上最灿烂的科学的春天到来了。”
这一讲话画龙点睛,凸显了全国科学大会的历史性意义,为大会画上了圆满的句号。当播音员在大会上朗读郭沫若的书面发言稿时,人民大会堂里响起了一阵又一阵的掌声。
大会带来“科学的春天”
正如《科学的春天》讲话所言,全国科学大会真的带领我国科技界走进了“科学的春天”。在全国科学大会从筹备到胜利召开的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中国的科技界和教育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大会召开后,中国的科技工作开始全面对外开放,我国重新派出参加国际学术交流的科学家,促进科学交流。同时,我国开始向西方科技先进国家派遣留学生,开启了20世纪末的中国留学大潮。
此外,在治理体制方面,让科学家来担任科研机构、大学的领导,完成了科技工作和科技体制的拨乱反正,确定了新的秩序体制。
不仅如此,全国科学大会也带来了“科普的春天”。
全国科学大会上,周培源以中国科协代主席的身份在大会上作了发言,就科协工作提出了四点意见,其中第三点为“积极开展科学普及工作,为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作出贡献”,第四点讲到要“推动广大青少年向科学进军”。
1978年4月,国务院批准了《关于全国科协当前工作和机构编制的请示报告》,中国科协正式恢复工作。在随后召开的中国科协二大、三大上,党中央都对科学普及工作提出了要求,我国科普事业的发展迎来了新生。
全国科学大会的精神火炬,历经47年风雨,已从破晓晨光演进为璀璨星河。不变的是,它依然照亮着中国迈向科技强国的奋进之路——这是对历史最好的致敬,更是对未来最庄重的承诺。
综合《中国科学院院刊》、《科学时报》、北京科协官微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