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
武汉晚报 2025年04月15日 星期二
往期回顾
返回目录

青图情韵:书香织就的岁月长卷

    青山区新建的图书馆,在区级同类场馆中堪称“翘楚”。听闻其软硬件设施仅稍逊于省图书馆,这无疑撩拨着众多爱书人的心弦。早在开馆之前,我便有幸多次踏入其中,或是带领同事拍摄读书场景,或是参与公益活动。对它了解得越深,就越觉得青图着实值得珍视。

    自诩爱书人,实则惭愧。近年来读书功能严重退化,纸质书读得少了。工作压力大,为稻粱谋,精力有限;又落入碎片化电子阅读的陷阱,难啃“深厚”之作。唯有《大江大河》《人世间》这类被影视带火的书,或《明朝那些事儿》这般引人入胜的作品,才能让我欲罢不能。如今家门口有了这美轮美奂的青图,我那退化的读书功能,或许能重焕生机。

    我与图书馆的缘分,可追溯至20世纪70年代。那时我在老家古镇读小学,听说大队图书角对小朋友开放,便央求母亲办了借书卡。我读书快,投入时间多。学习压力不大,又不用干农活,阅读量远超同龄人。这让我对文字敏感,语文考试不准备也不差,却也早早近视了。图书管理员是个小青年,说话细声细气,却不知为何在大队排练的《洪湖赤卫队》中扮演彭霸天。后来他考取中专,跳出农门。那时文化氛围未开,看不到多少名著,我最爱看抓特务的书,如黎汝清的《海岛女民兵》。

    80年代初,我上中学了,父亲单位的宿舍有个小图书室,在那个看电视都奢侈的年代,看书是最快乐的时光。几乎把图书室藏书看遍后,我开始看报纸画报,养成了读报习惯,保持至今。父亲也爱看书,常带着我去武钢的图书馆借书。印象最深的是《尼尔斯骑鹅旅行记》,当时同名动画片正热播。

    后来进入师范学校念书。学校的图书馆不大但藏书丰富。除了球场,这里是我最常去的地方。我开始阅读《十月》《花城》《钟山》等文学期刊,读到了梁晓声的《今夜有暴风雪》《雪城》等早期作品。后来热播的《人世间》也出自他手,只有他这样来自基层的人,才能写出如此悲天悯人的力作。

    工作后,单位没有图书馆,公立图书馆又稀缺。青图最初在建设五路,规模小、功能单一;后来搬到建九小学旧址,我就再没去过。看书只能自己买,与图书馆渐行渐远。

    家门口的青图新馆开放后,我时常一去。最吸引我的是它的多功能性:现代化的图书馆不再只是借阅场所,还能举办新书签售、读书沙龙、专题讲座、好书分享、诗书诵读、画展、亲子活动等。市图曾因每周文化讲座红极一时,省图至今仍因邀请全国文化名人讲课而热门。但二者都未能实现全部功能。没想到,一个区级图书馆竟完美融合了这些元素:A区是阅读世界,B区是童趣海洋,C区则是“云图区”,还有三味书屋、艺术长廊、小剧场、天鹅舞蹈室等艺术空间,甚至引进了新华书店,这展现了建设者的远见。

    试营业前,曾两次带同事拍摄图书馆风格人像。青图新媒体小编还带着全面参观。最让人心动的是小剧场,适合举办歌诗会等轻型文化活动——那一整面墙的电子显示屏,稍作布置就能呈现有品位的节目,事实证明,在开馆后的几年里,小剧场充分发挥了预期作用。

    有人说图书馆是城市的文化灵魂,让文化有生长可能和沉淀空间。当越来越多人愿与书结缘,城市便在文化浸润中愈发厚重。青图作为青山人寄予厚望的公共文化地标,显然可堪大任。

    黄红波 (57岁)

    青山区新沟桥街道科苑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