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区南湖街道风华天城社区党委书记 吕慧
【案例背景】
一年前的6月,新成立的风华天城社区正经历文化活动匮乏与社区治理僵化的双重阵痛。彼时,社区活动室日均人流量不足10人次,楼道杂物堆积、邻里矛盾频发,公共空间几近荒废。转机始于社区党委推行的“三访三转”工作法,通过入户走访敲开3699户居民的家门,上门拜访挖掘出器乐、戏曲、书法等8大艺术门类的能人巧匠,主动寻访让罗虹、章英、李美珠、祝仙云等23位群众文艺骨干脱颖而出,沉睡的社区文化基因被悄然激活。
【治理办法】
风华天城社区立足群众需求与治理难点,创新打造“三访三转”工作法,以文化为纽带推动治理升级,形成“人才挖掘—资源转化—效能提升”的良性循环。
一、“三维走访”聚人才
构建“入户走访+上门拜访+主动寻访”立体机制,网格员每周更新居民才艺档案,精准对接16名文艺骨干上门动员,并在公共空间发掘器乐、摄影、园艺等民间达人,形成动态更新的社区文化人才库。
二、“三重转化”促治理
资源转化:成立风华艺术团,下设8支专业队伍,以“1带5”传帮带模式培育126名团员,打造“风华器乐合唱团”等特色品牌。
角色转化:推动71名艺术团成员注册志愿者,组建理论宣讲、矛盾调解等4支服务队,将文明养犬、垃圾分类编成快板融入演出。
效能转化:开设“风华小剧场”和红色音乐课堂,以情景剧、音乐剧等形式,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三、“三方共赢”显成效
社区文艺活动参与率提升至63%,理论宣讲覆盖率达80%,培育23名群众文艺骨干,形成“月月有演出、周周有活动”的文化生态,实现以文聚人、以文化人、以文促治的善治新格局,居民、社区、社会组织实现三方共赢。
“这山涧的水,甜又甜……”随着音乐旋律在风华天城社区活动室响起,246名党员的目光聚焦于党课主讲人刘京汉。他以百年党史为脉络,用《十送红军》《不忘初心》等九首经典歌曲串联起音乐党课,让大家在旋律中触摸时代脉搏。百米外的社区广场上,流动党员杨纯如手持快板,将垃圾分类知识编成押韵唱词,党员丁敬兰编导的《绣红旗》舞蹈与快板书交替上演……这是“风华小剧场”每月上演的文化盛宴。作为社区理论宣讲的创新实践,“风华小剧场”与红色音乐课堂轮流开讲,把政策理论转化为鲜活的场景,使基层宣讲焕发新活力。
【成效与启示】
在资源转化、角色转化、效能转化的“三转”目标中,推动艺术团成员注册成为志愿者,延伸出理论宣讲、矛盾调解等4支服务队。书法班以墨香传递家风家训,摄影团队用镜头定格治理变迁,编织班通过公益义卖传播文明理念,让理论政策融入生活场景。文艺力量转化为治理实效,居民自发参与友邻花园建设、电动车棚新建、义务维修等,让社区治理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如今的风华天城社区,7个多功能活动室日均使用率超100人次,曾经冷眼相对的邻居在合唱团里成了声部搭档,楼道堆物纠纷握手言和。风华天城社区的治理触角已悄然从舞台延伸至楼宇巷陌,通过文化纽带凝聚共识,以文化软实力提升治理硬功夫,一幅共建共治共享的新图景正在这里铺展。
通讯员游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