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
武汉晚报 2025年06月10日 星期二
往期回顾
返回目录

“五方联动”解决老旧小区用水难题

    宁康园小区二次供水改造项目工作协调会。

    社区联合物业、水务公司、施工方现场沟通管道走向。

    宁康园小区新建智慧水泵房。

    武汉经开区沌口街道宁康园社区党委书记 刘凤全 

    【案例背景】

    宁康园小区始建于20世纪90年代,作为老旧小区,因供水管网老化,长期存在水管爆裂、水压不稳、水质浑浊等问题,影响居民日常生活。居民改造诉求迫切,但改造涉及多方协调、资金筹措、技术攻坚及居民意见统一等问题。

    【治理办法】

    宁康园社区党委坚持党建引领,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五方联动、民主协商、智慧施工”治理模式:

    1.党建领航,五方联动聚合力

    构建治理架构:社区党委牵头,联动街道党工委、水务部门、物业公司、业委会及居民代表,组建“五方联席”治理架构。

    明确责任分工:街道争取改造专项资金,水务专家全程驻场指导,物业保障施工秩序,业委会搭建民意沟通桥梁,居民监督小组参与质量把关。

    常态化推进机制:建立“日巡查—周会商—月调度”机制,通过25次专题议事会动态解决问题,采用“党员包楼栋、专家驻现场、群众议方向”模式,确保改造工作科学有序推进。

    2.双线问需,民主协商优方案

    线上线下结合:线上通过居民微信群开通意见征集专栏;线下开展“百日敲门行动”,党员先锋队走访3000余户,发放问卷3000余份,累计收集建议100余条。

    透明化决策:针对泵房选址、管道穿墙等焦点问题,搭建“四方议事厅”(水务专家、设计团队、施工方、居民代表),利用三维动画演示技术方案,详细说明工程计划。历经5轮修改完善,最终方案高票通过业主大会表决。

    3.智慧施工,精细服务降影响

    “一户一策”精准服务:工作人员带管线图逐户沟通,根据每家每户实际需求量身定制施工方案。

    技术攻坚破难题:针对水压不均问题,连续三天爬楼33层逐户安装压力监测仪,采用“DN200管道+智能分层增压”技术精准均衡供水。

    协同作业降影响:联动电力、通信、水务等部门,采取“上午迁线、下午铺管、夜间修复”的24小时协同作业模式,解决地下管网交叉冲突,攻克“马路拉链”难题。

    透明施工便民化:通过宣传栏、微信群实时公示进度,采取错峰施工、分段推进,最大限度减少扰民。

    【成效与启示】

    治理成效

    民生难题根治:工程全面竣工,3311户居民彻底告别水压不稳、水质浑浊问题,用上“放心水”。

    设施智慧化升级:新建智慧泵房实现水质实时监测,居民可通过手机APP便捷缴纳水费、报修。

    长效管理落地:“五方联席”机制持续发挥作用,社区制定《二次供水设施维护公约》,构建“专业维保+日常巡检+群众监督”管理体系。

    居民态度转变:20名党员志愿者组建“护水先锋队”每周巡查,曾反对改造的居民主动化身“水改宣讲员”,认可度显著提升。

    经验启示

    党建引领是核心:通过党组织整合行政、技术、社会资源,破解“多头管理难协调”困局。

    民主协商是基础:坚持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效于民,通过深入细致的群众工作和民主协商,确保方案科学、决策民主、过程透明、群众支持,是项目顺利推进的基础。

    精准服务是保障: 运用技术手段(如压力监测、智能增压、三维展示、APP服务)和精细化服务理念(“一户一策”、错峰施工、透明公示),有效解决了技术难题并最大程度便民利民。

    长效管理是关键:改造完成并非终点,建立配套的长效管理维护机制和持续的群众参与监督机制,是巩固改造成果、确保居民长期受益的根本。

    宁康园小区从“用水难”到“用水畅”的蜕变,生动诠释了如何通过党建引领、多元共治、民主协商和精细服务,将老旧小区改造这一民生实事办好办实,为破解类似基层治理难题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社区党委将继续聚焦群众急难愁盼,推动更多民生项目落地,将改造成果持续转化为居民的幸福实景。

    通讯员范思雨 王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