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区钢花村街道110社区党委书记 容玉芳
【案例背景】
110社区房屋系20世纪90年代建成,60岁以上居民超36%,社区面临严重的老龄化问题,老年群体对安全、舒适的公共活动空间需求迫切。社区中心广场作为传统活动场所,因私家车激增,逐渐沦为“停车场”,公共空间被无序占用。老人被迫在车缝中活动,存在严重安全隐患;而年轻车主也苦于“停车难”,夜间归家无处可停。人车矛盾尖锐,形成“活动难”与“停车难”的双重困境。如何在老旧小区有限空间内,平衡不同年龄层居民的需求,解决公共空间被无序占用问题?
【治理办法】
党建引领,搭建“议事圆桌”
社区党委牵头,针对“中心广场停车乱象”召开居民议事会,组织物业、业委会、老年居民代表、年轻车主代表等多方参与。
民主协商,直面诉求
会上,各方坦诚交流:老人痛陈活动空间丧失与安全隐患。朱仲桃奶奶怀念昔日热闹场景,姜珊担忧孩子安全;车主倾诉车位不足的现实困难,陈莉陈述晚归无车位可停。社区党委居中引导,确保各方声音被听见。
科学规划,寻求“最大公约数”
在充分听取意见基础上,社区引导达成共识——必须改造,但需兼顾各方需求。
最终形成创新方案
“半广场”改造,人车分流,将中心广场严格划分为面积相当的两部分:一半设置为正规停车位,缓解夜间停车压力;另一半改造为专属居民活动区,四周设置隔离墩(兼具美观与阻挡功能),杜绝车辆进入。
配套升级,优化空间
在活动区域内增设晾衣架、休闲座椅和绿化景观,提升环境品质与实用性。
【成效与启示】
空间有序化:成功实现人车分流,根治了广场乱停车现象,改造后“再也见不到乱停的车辆”。
安全与舒适双提升:老年居民重获安全、宽敞的休闲活动空间。居民赵春梅安心地说:“可以放心让孩子来广场玩了。”车主有了规范停车位,停车更安心,车主陈钢很放心:“停车也不担心总有人突然窜出来了。”
环境美化:广场面貌焕然一新,整洁美观,设施完善。
矛盾化解:有效化解了老年居民与车主之间的对立,满足了不同群体的核心诉求,切实增强了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硬件”改造 +“软件”协商并重:老旧小区空间治理难题,不能仅靠物理改造。居民议事会是核心“软件”,为居民搭建平等对话平台,引导自主协商,寻求利益平衡点,是实现共治的关键。社区党委的引导与组织力不可或缺。
寻求“最大公约数”的智慧:在资源极度紧张的老旧小区,“非此即彼”的思路往往行不通。“半广场”方案体现了务实创新和妥协智慧,通过科学划分空间,用相对平衡的方式:各得“一半”满足了核心需求,实现了“帕累托改进”。
党建引领下的共建共治共享:此案例是“党建引领+共建共治共享”模式的生动实践。社区党委发挥统筹协调作用,整合居民、物业、业委会等多方力量,共同决策、推动实施、共享成果。社区党委点明核心:“让各年龄层居民在社区找到归属感,才是改造的核心。”
需求导向,精准施策:改造方案直接回应了最突出的老人活动安全、儿童玩耍安全,还有车主停车便利的痛点,成效显著。启示基层治理必须精准聚焦居民急难愁盼问题。
文/实习生程稣娅 通讯员夏诗然 图/喻志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