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
武汉晚报 2025年06月16日 星期一
往期回顾
返回目录

献血传递希望,携手挽救生命

世界献血者日:用爱点亮“生命之光”

    6月14日,志愿者(左)在重庆市黔江区献血爱心屋指导无偿献血市民填写资料。

    新华社发

    血液,生命的源泉;献血,希望的传递。

    6月14日是世界献血者日,今年我国的活动口号是“献血传递希望,携手挽救生命”。国家卫生健康委最新数据显示,自献血法颁布实施以来,我国全面建立起无偿献血制度,血液管理法治体系日益完善,无偿献血实现质的飞跃,全国千人口献血率达到11.4,血液安全总体水平位居全球前列。

    挽袖献血

    从“第一次”到“每一次”

    汤蠡,一名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将献血视为“平凡的事”,在8年多时间里坚持献血,捐献全血2000毫升,血小板122个治疗单位。

    “一人献血百次,不如百人献血一次。”作为北京大学红十字会学生分会成员,汤蠡还积极组织校园献血活动。北京大学红十字会学生分会与北京市红十字血液中心合作开展献血车进校园活动,采取线上分时段预约、电子化信息收集等方式,累计动员2万多名学生参与献血,展现当代青年的社会责任。

    像汤蠡这样的献血者还有很多。他们中有医务人员,挽袖献血,为生命“加油”;有坚持献血20年的“献血达人”,用热血传递生命希望;还有刚满18岁的大学生,将献血视为“成人礼”……从“第一次”到“每一次”,越来越多的人伸出手臂,为临床医疗用血提供不可或缺的保障,用爱点亮“生命之光”。

    近年来,面临人口老龄化进程加速、人们生活方式改变等挑战,2024年全国无偿献血量同比有所下降,季节性、地区性、偏型性血液紧张仍然存在。

    每一滴血

    承载爱与希望

    救死扶伤的关键时刻,献血者捐献的宝贵血液,都流向了哪些“生命战场”?

    “生死时速”的急救室,用于救治因交通事故、严重创伤、突发大出血而命悬一线的患者;

    守护新生的产房与手术室,挽救因分娩大出血的产妇,或是保障进行大型外科手术的患者安全渡过难关;

    对抗病魔的血液科,为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等血液系统疾病患者,以及因化疗导致骨髓抑制的患者提供支持治疗;

    在重大灾害、事故等紧急情况下,确保有足够血液储备应对突发需求……

    献血不仅是医疗资源,更是社会互助的纽带,每一滴血液都承载着无私的爱与希望。正如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所长黄晓军所言:“献血者捐献的不仅是血液,更是生命的希望,是支撑起整个医疗体系的重要基石。”

    所有人都可以献血吗?

    根据我国相关法规规定,符合献血者健康要求国家标准的健康公民,就可以参加献血。为保证献血者健康和安全,献血前还要进行健康征询、体格检查和献血前血液检测等环节。

    健康成年人献血对身体有没有危害?

    黄晓军举例说,健康成年人献血400毫升是没有危害的。正常成年人的血液总量占体重的7%至8%,体重50公斤的人有3500毫升至4000毫升血液。一次献血400毫升,占人体总血量的10%左右,影响并不大。

    让爱心献血

    跑出“加速度”

    如何提高献血者积极性?为方便献血者,国家卫生健康委把“推进‘血费减免一次都不跑’,便捷献血者异地办理血费减免”列为2025年全系统为民服务八件实事之一。“这是送给献血者的一份‘爱心礼包’。”国家卫生健康委医疗应急司副司长高光明表示。

    无偿献血者有哪些权益?部分地区实施“三免”政策,即荣获无偿献血奉献奖的献血者,可按当地政策享受免费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免费游览政府投资主办的公园、免交公立医院普通门诊诊察费;一些地方开展金奖献血者分级诊疗和双向转诊服务试点工作,为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获得者在预约挂号等方面提供便利……

    与临床医疗用血实际需求相比,我国血液供需仍存矛盾。在世界献血者日之际,我们呼吁更多社会公众关心、参与到无偿献血志愿服务活动中来,用热血续写更多生命奇迹。

    据新华社电

    【相关】

    第22个世界献血者日

    “时间胶囊”启封

    据中新社电 十年前的2015年,上海承办世界献血者日全球主会场活动时埋下的“时间胶囊”于6月14日正式启封。

    “时间胶囊”中封存着2015年的新闻报纸、会议资料、献血纪念品等。最令人动容的,是献血者代表十年前写下的“慢递卡片”:有人期许未来的自己依然坚持献血救人,有人期待孩子十年后能与自己共续爱心,也有人向挚友倾诉帮助他人的快乐与收获。

    这些泛黄的字迹,见证着一座城市对生命的敬畏与坚守。

    2025年6月14日是第22个世界献血者日。当天,东方明珠、上海中心大厦等城市地标亮起“生命红”,向所有用捐献热血拯救生命的献血者致以最崇高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