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从“皮秒”“超声炮”“热玛吉”等美容项目,到“隆鼻”“丰唇”“割双眼皮”等微整形……2024年,我国美容整形市场规模已近3000亿元,展现出市场活力与潜力。与此同时,美容整形行业收费乱象仍然比较突出,一些医美机构宣传低价、隐形加价等问题深受诟病。在“扩容”的同时,建立更加透明、有序的市场环境成为行业共识与努力方向。
6月18日,国家医保局发布《美容整形类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立项指南(试行)》,首次对美容整形类价格项目进行统一,引导医疗机构自主合理定价,让“求美”更安全、更安心。
新规范将如何引导美容整形市场规范健康发展?将注入怎样的新活力?
收费价格项目统一规范
“美”的账单更清晰
美容整形医疗服务不属于基本医疗服务,依规实行市场调节价,医疗机构可自主设定价格项目、自主制定价格水平,因此相比基本医疗服务,美容整形类价格项目差异度更大、价格可比性更弱。本次立项指南不改变美容整形类价格市场调节价的管理方式,旨在统一价格项目,规范医疗机构定价行为。
“此前,医疗机构自主设定美容整形领域的收费项目并备案,这容易导致收费项目名称繁多、收费混乱。”国家医保局医药价格和招标采购司有关负责人介绍,立项指南旨在统一价格项目,规范医疗机构定价行为,并不改变美容整形类价格市场调节价的管理方式。
“规范化的价格立项,有助于医美整形行业形成更好的价格体系,让老百姓享受到性价比合理的服务。”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副院长王永前说。
随着立项指南逐步落地,对于消费者来说最直观的变化是“医疗账单”更清晰,收据、发票等显示的收费项目更加“一目了然”。
“如根据技术原理将‘光子嫩肤’‘超声炮’‘热玛吉’统一规范名称后,分别映射为皮肤美容治疗光/激光、超声、射频,项目名称简单易懂。”国家医保局医药价格和招标采购司有关负责人说,这既有助于消费者理解项目的技术原理,也有助于横向比价。
通过公立医疗机构的引领作用,有望引导非公立医疗机构规范服务和收费行为,让公众更加充分感受到“减负”效果。
支持纳入更多新技术
让“美”紧跟潮流
当前,美容整形行业迅速发展,新技术、新材料等不断涌现。为更好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立项指南设立的价格项目也考虑了对新设备、新技术的兼容性。
“一些新技术、新材料要想纳入收费项目,需要重新向相关部门申请备案,时间流程较长。”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医保物价处处长王沛陵说,此次发布的立项指南价格项目兼容性较好,有助于医院引进新技术、新材料。
比如在“填充注射”价格项目中,不仅包括常见的玻尿酸注射,临床新出现的聚乳酸、聚己内酯、羟基磷灰石等新材料填充注射也可按此进行收费。
同时,考虑到美容整形个性化需求突出,部分患者有更加独特、更加精细的诊疗诉求,国家医保局结合临床需求和专家意见,对一些常见项目进行细分明确,例如将丰唇这类项目细分为红唇、唇珠、人中、口角等美容整形价格项目。
针对大众熟知的“植发”等项目,立项指南在设立项目时细分不同部位,例如分为头发、睫毛等毛发移植类项目,计价上采取“起步加数量”的“出租车式计价方案”,以“次”为基础计价单位,超出基础部分按毛囊单位计价,既考虑了合理计价的工作需要,也体现医务人员的劳务付出。
当前,美容技术和仪器设备更新迭代快,为更好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需求,立项指南也明确规定,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可自行设立加收项、扩展项。
体现技术价值和劳务付出
提供更多“美”的服务
与大部分治疗项目不同,美容整形领域中一些医疗机构良莠不齐,比较容易造成患者术后效果不理想、器官不对称等问题,甚至影响正常功能。在此情况下,再次手术成为恢复功能、重塑美丽的关键举措,再次手术对医务人员技术要求更高,与首次整形“平地建楼”不同,再次手术更多时候是“废墟重建”,需要进行拆除原有置入物、修复损伤结构、恢复生理功能、松解粘连瘢痕等一系列精细化操作,需要投入成倍的时间精力。
北京协和医院整形美容外科主任医师龙笑说:“在临床治疗中,一些技术手段、操作项目难度较高。新发布的立项指南更多考虑了技术价值和劳务付出,有助于推动医疗服务质量的整体提升。”
例如,立项指南统一新增“减张美容缝合”和“切口美容改型”两个价格项目,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均可根据患者需求提供服务,帮助患者从源头上减少瘢痕形成,在核心术式之外就“缝合”进行单独收费。
“求美”不可忽视安全,王永前提示,美容整形本质是医疗行为,有技术门槛,消费者要树立理性、切合实际的求美观念,不可盲目追求通过医美“改头换面”。如有进行美容整形的需求,要选择正规医疗机构、有经验的医生就诊。
“我们期待,通过价格项目的进一步规范,为美容整形行业健康发展营造更有活力、更加规范的市场环境,为医疗机构和相关企业带来增量发展。”国家医保局医药价格和招标采购司有关负责人说。
综合新华社、国家医保局官微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