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
武汉晚报 2025年06月19日 星期四
往期回顾
返回目录

湖乡记忆博物馆数千件老物件诉说湖乡情

张恒用收藏讲述东西湖变迁

    张恒在摆弄老物件。

    张恒收藏的“东啤”商标。

    张恒介绍收藏的粮票。

    在武汉市东西湖区,有一位执着于文化传承的“80后”——38岁的张恒。他用十年时间收集了数千件承载着东西湖湖乡记忆的老物件,并在径河街道稻香社区打造了一座独具特色的湖乡记忆博物馆。这里不仅是展示东西湖地域文化的重要窗口,更成为凝聚社区居民情感的文化纽带。

    从儿时情结到文化使命

    张恒出生在柏泉古镇,从小就对老物件有着特殊情感。他回忆道:“小时候家里的收音机传出戏曲声,奶奶用的老缝纫机发出‘嗒嗒’声,都让我着迷。”这些声音和物件,成了他童年最温暖的记忆,也埋下了他日后收藏的种子。  

    起初,张恒的收藏兴趣集中在书画和古籍上,但随着对家乡历史的深入了解,他的视野逐渐拓宽,开始系统收集东西湖地区的各类生活老物件。从明清时期的古籍、不同时期的票证,到20世纪的家电、家具,他的收藏范围越来越广,最终他自发担起一份独特的文化责任——用实物记录东西湖的历史变迁。

    老物件让参观者找回记忆

    2023年,张恒正式筹办“武汉市湖乡记忆博物馆”,并于今年迁至径河街道稻香社区。这座博物馆虽规模不大,但展品丰富。

    在书画和古籍展区,明清时期的董寅、张三异、李哲明等历史人物的作品一一呈现。这些珍贵的文献资料,展现了东西湖丰富的人文历史,也让参观者感受到这片土地上的文化积淀。

    1958年,东西湖围垦工程改变了这片土地的面貌。博物馆里陈列着围垦工程纪念奖章、竣工证书、老照片和各类票证,这些展品记录了那个艰苦奋斗的年代。 

    45张不同时期的“行吟阁”啤酒标志,回顾了东西湖啤酒厂30年的发展历程。“难忘东啤”展区是博物馆的一大亮点,张恒说:“啤酒厂原址就在稻香社区,这些标志不仅是一代人的记忆,更是东西湖工业发展的见证。”  

    在家电家具展区,莺歌牌电视机、大桥牌缝纫机、荷花牌洗衣机、凤凰牌自行车等老物件,让许多参观者瞬间找回儿时的记忆。“很多人觉得历史离我们很远,但这些老物件能让年轻人触摸到祖辈的生活。”张恒希望通过这些展品,让更多人了解东西湖从湖区到新城的变迁。

    让渔耕文化焕发新生

    除了收藏老物件,张恒还有另一重身份——东西湖区非遗“武汉鱼拓”技艺的传承人。鱼拓是一种将鱼的形象拓印到纸上的传统技艺,起源于渔民记录渔获的方式。张恒潜心研究多年,不仅复原古法,还创新加入色彩和构图,使鱼拓成为兼具艺术性和文化价值的作品。

    “鱼拓不仅是我的兴趣所在,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张恒经常走进社区、学校,教授鱼拓技艺。他说:“非遗不能只留在博物馆里,要让更多人参与,它才能活下来。”在他的努力下,这项濒临消失的技艺重新焕发生机,成为东西湖渔耕文化的重要载体。  

    期待藏品融入居民生活

    谈及未来,张恒计划将博物馆与社区文化更紧密地结合。他希望能举办更多老物件展览、非遗体验日等活动,甚至开发文创产品,让收藏“走出”展柜,融入日常生活。“东西湖的发展很快,但我们的根不能丢。”张恒笑着说,“只要还有人愿意听这些老物件的故事,我的坚持就有意义。”

    张恒不仅是一位收藏爱好者,更像是一位文化使者。他用十年时间,将散落民间的老物件汇聚成一座文化宝库,让历史变得可触可感。他的博物馆,不仅是一座展示过去的地方,更是一座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他用热爱和坚持,守护着城市的记忆,让文化延续传递。    

    通讯员张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