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
武汉晚报 2025年06月20日 星期五
往期回顾
返回目录

夏至三庚数头伏 今年三伏天为30天

养生正当时,中医送您“度夏秘籍”

    花“漾”夏日美!游客在四川达州莲花世界观赏荷花。

    新华社发

    夏日果飘香!河北迁西县滦阳镇关姑寺村农民采摘葡萄。

    新华社发

    不觉盛夏至,骄阳绿意浓。北京时间6月21日10时42分将迎来夏至节气。此时节,绿荫浓密,梅雨如烟,蛙鸣蝉吟,荷花绽放。

    作为二十四节气中最早被确定的节气,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迎来一年中白昼最长、太阳高度角最大的日子。古人云“夏至三庚数头伏”,夏至不仅是盛夏的起点,更是预测三伏天热力的关键节点。不同于以往常见的40天“超长待机”模式,今年的三伏天“精简”为30天(7月20日至8月18日),为近十年来最短。

    不觉盛夏至

    骄阳绿意浓

    在天文学上,夏至是指太阳运行到距赤道最北处、直射北回归线的时刻。对于生活在北半球的我们来说,夏至是太阳的转折点,夏至过后,太阳直射点逐渐向南移动,白天逐渐缩短,所以民间有“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的说法。

    “一天短一线”中的“线”指的是什么?历史学者、天津社科院研究员罗澍伟介绍,从前,妇人们每天忙完家务活后还要做针线活,如缝补衣裳等。

    妇人们在做针线活时所用的线多以一尺为宜,夏至后,妇人们发现,用的线一天比一天少,平均下来,少的这“一线”的长度差不多是一尺。于是智慧的古人就用“一天短一线”形象地表述夏至后白昼时间逐渐缩短的规律。

    “‘一线’差不多需要3分钟左右,这也说明夏至后白昼时间的减少,是微小且持续的,是直觉很难感受到的。”罗澍伟说。

    夏至在每年公历6月21日前后来临,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个节气,也是夏季的第四个节气。民俗学者、天津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王来华介绍,以夏至为起点,气温持续升高,一年中最炎热的时段即将开始,民间因此有“夏至不过不热”的说法。

    “江南雨,风送满长川。碧瓦烟昏沈柳岸,红绡香润入梅天。飘洒正潇然。”北宋诗人王琪写活了风送梅雨的景象。就这样,人们在一场场风雨中等待着盛夏的来临。

    夏至的雨后,水草间常会响起声声清脆的蛙鸣。或可见青蛙从草丛中跃起,划出一道优美的弧线,扑通一声跳进河里,激起片片水花,荡起圈圈涟漪。

    夏至伊始,愿每一个人的生活都宛若骄阳,热烈美好;愿每一个人的日子都宛如荷花,纯净芬芳。

    夏至的“至”

    是什么“至”

    从天文学角度看,夏至的“至”是什么“至”?这一天又有什么未“至”?

    “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科普主管王科超介绍,在天文学上,夏至是指太阳在天球上运行到距天赤道最北处的时刻,此时太阳直射地球的北回归线。夏至日这一天,北半球白昼最长,北回归线以北地区在正午时太阳最高,垂直物体的影子最短。

    尽管夏至时北半球白昼最长,但一年中最晚日落通常不在这天,这是因为真太阳时与平太阳时存在差异。王科超解释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所依据的真实太阳运动时间称为真太阳时。在真太阳时系统中,夏至日确实是日出最早、日落最晚的一天。然而,由于真太阳时的不均匀性,我们日常所用的是以假想的太阳平均运动为依据得到的平太阳时。如此一来,每天都有均等的时长,即24小时。

    真太阳时与平太阳时之间的差值叫均时差,它的存在使得夏至日当天通常不会出现最晚日落。由于地球公转轨道呈椭圆且存在黄赤交角,均时差数值在一年中不断变化,其差值在负14分钟至正16分钟之间。

    此外,在夏至前后,北半球白天的太阳高度角大,日照时间长,接收到的辐射能量多,但夏至时的气温并非一年中最高。值得一提的是,我国古人会通过观察日影的长短变化来判断时节变化。“立竿见影”这一成语便与之相关。“对于地处北回归线地区的公众来说,夏至日则会出现‘立竿无影’的有趣现象。这是因为在夏至日正午时,太阳位于天顶,阳光垂直地射向地面。”王科超说。

    中医支招

    科学运动养生

    夏至将至,盛暑来临,天气炎热,空气湿度大。中医专家认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夏至是人体阳气最旺盛的时刻,可以通过饮食调理、科学运动等方式养生。

    “夏至时节养生讲究护阳、祛湿,不要进行激烈的运动,避免过度出汗,导致阳气受损。”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脾胃病科主任徐寅介绍,夏至时节,体育爱好者可以选择清晨或傍晚运动,慢跑、散步、游泳等运动方式比较适合,运动时间控制在半小时左右为佳,运动强度以微微出汗为宜,避免大汗淋漓损伤阳气。体育爱好者在室外运动时需要做好防晒,避免皮肤晒伤。运动前后都要注意补充温水或淡盐水,运动后不要立即冲凉或直接吹空调,以免着凉。

    湖南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杏至堂健康调养中心主任章琼提醒,“心静养神”是夏至养生的关键。有心血管疾病的人群在盛夏时节要注意防暑降温,保证充足的水分摄入,降低血液黏稠度。这类人群要避免过度运动,特别是不要在烈日下锻炼,以免发生心血管意外。盛夏时节,心火旺盛的人容易出现情绪波动,中医建议通过静坐冥想、打太极拳、八段锦等方式来调节心神。

    章琼建议,盛夏时节,上班族不要久坐在空调房中,可以适当地活动,比如做一些健身操,还可以适当饮用一些紫苏姜枣茶,帮助提升阳气,避免发生头晕、感冒等“空调病”。夏季还要做好情志养生,避免过度兴奋,保持情绪平和。

    据新华社电